倪瓚(一三〇一 — 一三七四),字元鎮(zhèn),號幻霞生,別號云林子等,無錫(今屬江蘇?。┤恕<揖澈栏?,筑“云林堂““清閟閣“,收藏圖書珍玩。工詩文,善畫山水、竹石,長于書法,諳熟音律。中年以后,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學(xué),他在詩中自述:“嗟余百歲強半過,欲借玄窗學(xué)靜禪。“到了晚年,索性賣去田宅,疏散財產(chǎn),棄家遁跡,“扁舟蓑笠,往來湖泖間“,過著“不事富貴事作詩“的超然于物外的隱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其山水宗法董源,參以荊浩、關(guān)仝筆法,用筆方折,創(chuàng)“折帶皴“寫山石,畫樹木兼師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帶景色,意境清遠蕭疏,自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畫風(fēng)對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畫影響頗大。書法從古隸入手,又以二王為宗。后人把他和黃公望、吳鎮(zhèn)、王蒙并稱為“元四家“。
本幅右上題識云:“余與趙君善長以意商榷作獅子林圖,真得荊、關(guān)遺意,非王蒙所夢見也。如海因公宜寶藏之。懶瓚記。癸丑十二月?!氨痉j有明項元汴、董其昌,清孫承澤及清內(nèi)府乾隆、嘉慶、宣統(tǒng)諸帝等藏印數(shù)十方,乾隆帝弘歷題記六則。
倪瓚是元代著名畫家,為元四家之一,生活在元末明初時期。按此圖書款作癸丑,是為明洪武六年(一三七三),即其卒前一年。題中所稱趙善長即元末明初畫家趙原,又作趙元,字善長,山東人,寓居江蘇蘇州。趙原擅畫山水,洪武五年(一三七二)應(yīng)召入內(nèi)廷供奉,忤旨被殺。題中所記之年,趙原已經(jīng)被殺,又何來商榷之辭,由此可知這幅畫上的題識必然有問題,且此圖畫法雖多用枯筆干墨,但筆力孱弱,題款字跡只是略具倪瓚書風(fēng),而乏清逸之姿,顯然出自偽造。另外,此圖最早的收藏者為項元汴,其后入清為孫承澤所有,乾隆時入內(nèi)府,可見為明人的仿摹之作無疑。
就是這樣一幅明顯的贗品,弘歷卻對它鐘愛有加,命內(nèi)廷重新裝裱,收入《石渠寶笈》初編,親自題簽書寫引首,并不厭其煩地一題再題。在乾隆二十七年的那次南巡行至獅子林時,特命郵寄此卷至吳地,臨摹一過并題詩一首留于吳中。此卷除引首外,前、后隔水均有弘歷題識,卷后有其于壬辰(一七七二)、癸巳(一七七三)、甲辰(一七八四)題詩、題記。末段為臣工考據(jù)之論,由梁國治、劉墉、彭元瑞、董誥、曹文埴等共撰,梁國治楷書題寫。
(文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