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寵(一四九四 — 一五三三),字履仁,后字履吉,號雅宜山人,別署鐵硯齋,書室名采芝堂、石湖草堂、御風亭等,明代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王寵雖八試未中,久困場屋,但當地后生從學者甚多,不少人在他的指授下考中了進士,如王榖祥、陳椿、楊伊志等;加之王寵年少時即從學于文徵明,文氏“雅相推重,引與游處“,聲譽吳中,以書法與祝允明、文徵明并稱為“吳中三家“。雖患疾四十而卒,其書法為時人所重,去世后更是名滿天下。明代王世貞《吳中往哲像贊》中言其“書始摹永興(虞世南)大令(王獻之),晚節稍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婉麗遒逸,為時所趣,幾奪京兆(祝允明)價“。金俊明稱其“遺跡珍重過于文、祝,人爭購之“;陳靚典詩云“太原片札千金傾“。正如此,其書同祝允明、文徵明的書法一樣,當時即有人作偽牟利,而贗本極多。張鳳翼曾言其“膺書盈市“,縱有千金,而難求真跡。
此冊為上下兩冊,按封面記錄所示藏于清內府長春書屋,清高宗弘歷分別于兩冊前大字書引首,并簽題云為神品。上冊收有王寵所臨魏鐘繇《薦季直表》《尚書宣示帖》《昨疏帖》,王羲之臨鐘繇《墓田丙舍帖》《辭世帖》《黃庭經》《樂毅論》《畫像贊》《孝女曹娥碑》,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下冊收有王寵所臨王羲之《官奴帖》《霜寒帖》,王獻之《乞假帖》《靜息帖》《姊性纏綿帖》《阮新婦帖》《定武蘭亭帖》,褚遂良《過秦論》、顏真卿《圣主得賢臣頌》,柳公權《常清靜經》,虞世南《破邪論》,顏真卿《麻姑仙壇記》、褚遂良《陰符經》。王寵的小楷應是“疏拓秀媚,亭亭天拔“,表現晉人風韻,結字疏拓蕭散,但在此冊中全無晉人風雅,拙鈍乏雅秀之感。此冊正是偽作王寵書法中最為典型和最常見的一種。王寵小楷書法的作偽,大多是節錄古人詩文,書寫工整呆板,習氣較重,缺少書法藝術中靈活安排,變化生動的氣韻。由于結字乏變,字字似一,使得王寵真跡書法中以散、澀、韻寫拙,巧拙互用,奕奕動人的特點全無,偽作中“婉婉暖暖,視之不足“,也就是說筆力綿軟無力,少力缺筋,圓鈍無骨,俗拙之態倍現,而古雅之氣全無。其次,下冊臨帖后有王寵自識一段,云:“書法自鐘王以逮虞、褚、顏、柳,盡態極妍,各臻圣域。而究其源流,仍歸一致。其所傳楷書不過以上數帖,寵自幼學書,即留心于此,然至今未能窺見堂奧也。丁亥小春廿二日識。“既為同時期所臨寫的作品,各家書風應有所變化,但兩冊中各帖形態風格相似,不似大家所為。劉九庵先生曾對王寵的此類偽作有如下說法:“所見偽王寵書,大都臨帖或錄書古人詩文,不僅書法面目類同,且多署丁亥年款。“并認為此類偽作“出于一人之手。此人大約為王寵同時或稍晚時人,專做王寵偽書“。
(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