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人,多才藝,尤工丹青,唐張彥遠將其畫格定為上上品,并稱其三絕:畫絕、才絕、癡絕。南朝謝赫在《古畫品錄》中稱其:“除體精微,筆無妄下,但跡不逮意,聲過其實。”唐以后畫論多依張彥遠所記。如元湯垕贊道:“顧愷之畫如春蠶吐絲,初見甚平,易且形似,時或有失,細視之,六法兼備,有不可以語言文字形容者。”顧愷之有《論畫》一篇,中有:“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提出“遷想妙得”的繪畫方式。
本幅無款。姓名見于跋中。后幅趙孟頫行書《洛神賦》,款署“顧長康畫,流傳世間者落落如星鳳矣,今日乃得見《洛神圖》真跡,喜不自勝,謹以逸少法書陳思王賦于后,以志敬仰云。大徳三年子昂”。下鈐“松雪齋圖書印”“趙子昂氏”“趙孟頫印”三印。
拖尾有李衎在跋中言其曾入《宣和書譜》,后經金章宗所藏。后又有虞集、沈度、吳寬等題。
前隔水有乾隆辛酉(一七四一)御題詩。鈐“幾暇臨池” “稽古右文之璽” 。
引首乾隆御題“妙入毫顛”四大字。鈐“乾隆宸翰” 。又有御筆題簽,下鈐“神品” “乾隆 宸翰”是幅除畫跡甚為珍貴之外,畫卷中乾隆己巳十四年(一七四九)、乙酉三十年(一七六五)、丙午五十一年(一七八六)乾隆的題識與乾隆內府大臣的題識再現了《石渠寶笈》這一書畫著錄巨著的編纂體例與其嚴謹的考據特點,并生動地勾勒出乾隆的藝術品位。乾隆十四年書:“此與三希堂王氏真跡皆足為《石渠寶笈》書畫壓卷。”十六年后又疑:“絹新于第二卷,此宋箋卻舊。”以致在拖尾處挖補御書,再述該作的真偽。至乾隆丙午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再于引首御書總論內府所藏《洛神圖》的三個版本(此段題跋《續編》有錄),此卷被御題為:“洛神賦第一卷”。
不僅如此,《石渠寶笈》著錄有乾隆《御筆洛神圖并臨十三行帖》一軸,故宮博物院亦藏有乾隆《臨王獻之書洛神賦十三行》冊,可見乾隆深究之功。乾隆又令大臣和珅、梁國治、董誥等在畫中敬題。董誥書:“此卷已入《石渠寶笈》,辛酉、己巳、乙酉、丙午四經題識,定為第一卷,藏御書房。臣董誥奉敕敬書。”
(田藝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