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張擇端(生卒年不詳,約活動于北宋末年),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游學于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后研習繪畫,供職于內府翰林圖畫院。明王紱《書畫傳習錄》記載他“性習繪事,工于界畫,尤嗜于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
是圖無作者款印,據尾紙金人張著的跋文,作者是張擇端。作者以長卷的形式描繪出北宋汴梁城的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市俗風貌,有城外郊野風景,有漕運樞紐—汴河及虹橋上下之景,還有城內繁華的街市。圖中共計繪人物約六百名,牲畜八十余頭,房舍三十多棟,樹木百余棵,繁雜的景物按照一定的情節進行組合,結構嚴謹而緊湊,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畫卷中許多場景為《東京夢華錄》《宋史》等史籍所印證,因此,它除具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外,還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它真實地描繪了北宋民間生活的各方面,為我們了解和研究宋代的經濟、建筑、交通、服飾、習俗等都提供了寶貴的形象資料。
此圖流傳有序,在宮廷與民間歷經輾轉。它最初收貯于宋徽宗內府。北宋滅亡后,此卷流落至金邦,成為私人藏品。元朝初年,被統治者納入內廷。明至正年間,它由宮廷又轉入民間,后被奸相嚴嵩、嚴世蕃父子所藏。隆慶年間,它重新被官府收沒,第三次歸入宮廷。萬歷六年(一五七八),大太監馮保巧用伎倆獲得此圖,并將它帶出宮外。清乾隆年間,它被湖廣總督畢沅收藏。畢死后被抄家,此圖卷遂進入清宮,藏于延春閣內。遜帝溥儀時將此圖卷交由其弟溥杰攜出宮外。一九五七年,回歸故宮博物院收藏。
此圖尾紙有張著及張公藥、酈權、王、張世積、楊準、劉漢、李祁、吳寬、李東陽、陸完、馮保、如壽等十三家題跋。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等著錄。
(李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