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馬和之(生卒年不詳),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紹興(一一三一 — 一一六二)年間登進士第,官至工部侍郎。善畫山水、人物,用筆飄逸,務去華藻,自成一家。高宗趙構和孝宗趙眘曾書《詩經》三百篇,每篇由和之繪一圖相配,詮釋詩意。
神宗元豐五年(一〇八二),四十五歲的蘇軾被貶黃州,于七月和十月,兩度夜游赤壁,寫下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賦》。黃州赤壁并非三國時赤壁大戰之地,但蘇軾借三國赤壁以寄懷古幽思,泄胸中塊壘。此圖繪江水浩渺,遠山如眉,赤壁巖下急湍涌浪,一葉扁舟載客飄搖。馬和之主要刻畫了“登船而返”,“遇鶴”的場景,為《后赤壁賦》中承前啟后的核心部分,既展現了蘇軾的豪爽率性,又傳遞出道家仙壽出世的內在寓意,使觀者見圖而達意,是畫家構圖選景的高妙之處。畫面清靈脫俗,動感強烈,筆觸飛動瀟灑,但法度細膩、嚴謹,體現出身為士大夫,兼備畫中行家和文人士氣于一體的獨特繪畫風格。人物衣紋為馬氏特有的“螞蝗描”,線條富于粗細變化。
此圖無作者款印。畫幅后另接絹,以綾隔水隔開,為高宗趙構草書《后赤壁賦》全文。拖尾有張若靄篆書《后赤壁賦》全文。
此卷曾被溥儀一九二五年帶出宮外,后來與其他文物一起被送回故宮博物院,國寶失而復得,傳為一段佳話。
(陶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