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三希堂法帖》,全稱《御制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是清乾隆初年宮廷編刻的一部大型叢帖。清高宗弘歷于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特諭梁詩正、蔣溥、嵇璜、汪由敦等大臣,據內府所藏書畫精品目錄《石渠寶笈》選擇法書,收入三國至明的精品三千四百余件,分三十二卷。摹、刻、拓俱用天下良工,帖石采用上等的“艾葉青石”。帖首刻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上諭,末有乾隆十五年(一七五〇)梁詩正等大臣的刻跋。每四冊裝一木函,以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為序。乾隆皇帝得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唐鉤填本)、王獻之《中秋帖》(米芾臨本)、王珣《伯遠帖》墨跡三種,愛不釋手,藏于故宮養心殿西暖閣,并稱其所藏之室為“三希堂”。《三希堂法帖》因收上述三帖而得名。帖刻成后,帖石嵌安在北海閱古樓至今,凡大臣及翰林之值南齋者即賜一部,道光時加刻花邊。《三希堂法帖》的問世,為后世保存了極為珍貴的書法真跡,它的流傳為清代書法藝術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是帖鈐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朱文正方印、“三希堂”朱文長方、“古稀天子”朱文正圓印、“八徵耄念之寶”朱文正方印等乾隆內府寶璽。
(許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