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渠寶笈》著錄名稱:宋高宗書周頌閔予小子之什馬和之繪 圖 一卷
絹本 設色 無年款
縱二七·七厘米 橫七一三厘米
《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學詩堂貯藏
鑒藏寶璽:八璽全 學詩堂 心氣和平 事理通達等
本幅宋高宗楷書、馬和之設色畫周頌《閔予小子》、《訪落》、《敬之》、《小毖》、《載芟》、《良耜》、《絲衣》、《酌》、《桓》、《賚》、《般》全什。鈐:“御書”印。右書左畫。每幅相間。
是幅前隔水乾隆帝御題行書,有“學詩堂記早成吾,十二和之真跡臚。已是空前無別望,誰知繼后有同符”等句。款署“甲辰(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春閏中澣,御題”。鈐寶二:“古希天子之寶”、“猶日孜孜”。后幅于維揚行館之大觀堂御識行書,詳記其中原委。并鈐:“古希天子之寶”、“猶日孜孜”。
本卷引首乾隆御筆“郅隆神遇”。鈐“乾隆御筆”。外題簽御筆《宋高宗書周頌閔予小子之什馬和之繪圖》。下鈐“乾隆宸翰”。
是件為乾隆四十九年甲辰(一七八四)于南巡回蹕時所得。乾隆帝在見此圖時,云:“可以想成周郅隆之盛,穆乎禮樂之繽紛也。”為此引首御書“郅隆神遇”,并贊其“弗克臻此”!乾隆三十五年專辟學詩堂合篋弆藏《毛詩圖》,頗費心機,亦因整齊收拾,免其散佚,又增此件,再續藝林佳話。又《石渠寶笈》初編將《魯頌圖》與《商頌圖》誤為一卷,誤題為《三頌圖》,至《石渠寶笈續編》時已辨識分明,將之分裝成卷,依次著錄,并易改題簽,學詩堂貯《毛詩圖》共十四卷。由此可知,其詳加別白、重新審定的原則,并在畫中鈐“石渠續鑒”璽以識,以存《初編》的著錄,最終形成詳錄法書名畫的貯藏地點、材質、尺寸、所繪內容、畫中題跋、鈐印,甚至包括題簽與編纂官考證按語的編纂體例,實現了乾隆帝“精核無遺”的編纂理想,無疑為書畫著錄的典范,《三編》因循其例。查乾隆帝在《毛詩圖》中的御題識語又可見其匯集、厘定的鑒藏特點,由此該書是一部皇家鑒賞史類的書畫著錄巨作。如在《豳風圖》中稱董其昌因未觀全卷、高士奇亦只見一斑,所以不識其《破斧圖》;又據《邶風圖》中陸師道題跋而將《齊風圖》卷中的宋高宗書改為宋孝宗書;將《石渠寶笈》初編中《宋高宗書小雅六篇馬和之補圖》厘正為《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六篇》等。其中種種,均可從乾隆帝《御筆續纂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序》中明曉。乾隆帝并身體力行,在《唐風》篇中御題“予曾再臨”。故宮博物院藏弘歷《御筆詩經圖》之風、雅、頌共三十冊可證。不僅如此,乾隆聚內府詞臣、宮廷畫家奉敕繪制《毛詩圖》,如《張照書豳風周鯤繪圖一卷》《唐岱沈源合畫豳風圖一軸》《郎世寧唐岱沈源合畫豳風圖一軸》等均由《石渠寶笈》著錄。故宮博物院亦藏《弘歷畫董邦達補景豳風圖冊》,并裝潢精美。
又,《石渠寶笈》初編中的《毛詩圖》歸為《書畫合璧冊》類,至《續編》已列入《列朝集錦書畫》中,《三編》在《總目七》中以按語的形式對此作了詳細的說明。
(田藝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