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第五屆青少年文化科技論壇在故宮博物院成功舉辦。該論壇由故宮博物院和科技日報社聯合主辦,旨在全面提升青少年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能力,用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那今年青少年們又帶來怎樣的驚喜呢?
2024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論壇“少年說”環節,來自六所學校的孩子們用各自的作品和創想,娓娓道來他們對北京中軸線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認知。
北京市東城區少年宮的學生團隊研究了中軸線上的聲音。北端,鐘鼓樓的鼓聲雄渾有力,鐘聲余韻悠長;“磨剪子嘞!”“冰糖葫蘆兒!”位于天安門廣場南端的正陽門,則曾充滿了市井的喧囂。同學們說,聲音像一本有聲的書籍,記錄下歲月的痕跡和歷史的故事。于是,他們“以聲為媒”,探尋中軸文化。
北京市東城區少年宮團隊
“以聲為媒,科技點亮文化保護之光”主題演講
“古韻中軸,籍見新生”,中軸線上不僅有古時風韻,更是萬家燈火。來自前門外國語學校的同學們說到,中軸線承載著他們許許多多的童年記憶。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不僅感受到中軸線的深厚文化,同時對保護中軸線的措施有一些靈感和想法。所以團隊決定利用編程技術搭建古建筑監測裝置,以天壇微縮模型為實驗對象,開展模擬真實自然環境的實驗,并進行實時記錄和反饋。
北京市前門外國語學校團隊
“承科技新風尋中軸古韻”主題演講
北京市陳經綸中學分校的同學暢想,如何讓中軸之美被更多人看到?他們的解決方案是VR眼鏡。比如,利用VR眼鏡讓人“一鍵穿越”到故宮,抬眼就能眺望午門屋頂,甚至可以放大屋脊上的神獸,仔細觀察它們的形態。“想一想這份虛擬世界帶來的震撼,是不是就會讓人心潮澎湃?”
北京市陳經綸中學分校團隊
“中軸線,古代智慧與現代傳承的奇妙紐帶”主題演講
文物囊匣制作技藝融合傳統與現代科技,成為文物保護的重要手段。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學生在前期教育活動中了解到文物囊匣制作運用了新型環保材料與先進設備,并對外觀進行設計創新,如增加前蓋便于脆弱文物拿取,運用3D打印技術提升精度,無酸紙、超細纖維布等新材料也得到應用。同學們通過親手制作囊匣小蓋子,體驗傳統工藝,感悟歷史厚重,認識到傳統與現代融合的重要性。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團隊
“科技賦能故宮囊匣制作”主題演講
用技術監測古樹體溫,北京市昌平區第二中學護樹小隊的學生通過一年半的記錄,得到古樹健康與體溫之間的規律。他們將中軸線上的古樹比喻成“活化石”,表示要用科學和智慧的力量,讓這些活態遺產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揮其獨特的文化引領作用。
北京市昌平區第二中學團隊
“守護中軸線上的‘活化石’”主題演講
北京市匯文中學的同學們自主設計的系列服裝作品“龍騰紙韻·故宮華裳——環保服裝設計展”成為全場焦點。該系列作品巧妙地將故宮中龍的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每件服裝都以其獨特的剪裁拼貼、和諧的色彩搭配、精美的細節裝飾,讓傳統元素煥新顏。
北京市匯文中學團隊
“龍騰紙韻·故宮華裳”環保服裝設計展示
青少年們還和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專家閔俊嶸展開對話。閔俊嶸分享了故宮在文物修復和保護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并解答了孩子們的許多問題,比如現代科技設備對文物修復有哪些幫助,想從事文物保護工作應該學習什么知識,青少年怎樣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訪談沙龍
活動最后,主辦方領導向青少年代表頒發了“文化傳承與創新之鑰”。少年們莊嚴宣誓,要用科技的智慧守護中軸線的文化根脈。
文化傳承誓言儀式
活動現場還展示了青少年們圍繞中軸線主題設計的七件創意作品,利用紅外感測、留聲模塊、3D打印等技術呈現他們對中軸線未來的無限設想。
文化科技作品
故宮博物院致力于通過多元化的青少年活動,積極探索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之道,讓青少年在參與中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希望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可以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未來,故宮博物院將繼續秉持這一理念,為青少年提供更多富有創意和教育意義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