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是到過故宮的人,都會為輝煌的皇家建筑群感到震撼,但是在抬頭仰望屋檐的時候,人們往往不會注意每個建筑上斗栱的不同,因為它們比唐宋建筑的斗栱小很多,長得也很像。其實中國古建筑發展到明清兩代,斗栱雖然不再起到主要的結構作用,但是斗栱的樣子仍然是千差萬別,裝飾性變得更為重要。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皇宮,建筑上的斗栱從明初到清末,種類繁多,構造復雜。如果按照斗栱在建筑中的位置劃分,可以分成兩大類,凡是處于建筑外檐部分的,可以稱為外檐斗栱;處于內檐部分的,稱為內檐斗栱。如果根據具體位置進一步劃分的話,以一間為例,分隔每一間的柱子正上方有一攢斗栱,我們稱之為柱頭科斗栱;柱頭科之間的斗栱稱之為平身科斗栱,如果這個位置的斗栱后尾向上翹起的話,則稱之為溜金斗栱;在建筑轉角處則形象的稱為角科斗栱。內檐斗栱也可細分為品字科斗栱、隔架科斗栱等。
這些叫法只是大體分類,每一種斗栱按照建筑等級規模的不同,構造形式從三踩、五踩,直至十一踩不等,踩數越高,一攢斗栱就越高大。此外,斗栱不是一個整體構件,所謂“斗栱”,是有斗和栱所組成的,再細分下去,斗分別有坐斗、十八斗等,栱分別有瓜栱、萬栱、廂栱等,這些不同的單件組合,就像有榫卯關系的積木,而每一塊“積木”都與斗栱的基本尺度單位“斗口”有著一定的比例關系,斗口的數值是由建筑等級決定的,等級的不同,直接導致“積木”搭建出來的斗栱大小的不同。所以,即使都是三踩斗栱,斗栱也不一定是同一尺寸,這些差別直接影響到建筑的規模。在同一院落中,不同的斗栱構筑起體量不同的建筑,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建筑圍合出豐富的室內外空間和屋頂天際線。
以上提到的名稱都是明清叫法,具體到唐宋,樣式不一樣,名稱差別也很大。可以說,斗栱的演變史就是中國古建筑的發展史。千千萬萬種斗栱構成了壯觀的中國建筑文化。
斗栱
承托建筑物檐宇部分的構件。主要由方形的斗和弓形的栱經多重交叉組合而成。每一組合稱一攢。按安裝部位分科,位于柱頭上的稱柱頭科,位于屋角柱上的稱角科,分布于柱間部位的稱平身科。斗栱對屋檐有支撐和減震作用,也有較強的裝飾性,因此,多用于較高等級建筑上。斗栱發展至清代,被作為建筑模數使用,一座建筑的所有尺度均以斗口為單位,長度同于最下坐斗的開口大小。
三踩斗栱
斗栱形式之一,里外各出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