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苗子,曾用名黃祖耀,廣東中山人。生于1913年。當代知名美術史家、美術評論家、作家、漫畫家、書法家。先后任《新民報》副總經理、貿促會展覽部副主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曾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文聯委員,第五六七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著有《貨郎集》、《敬惜字紙》、《無夢庵流水賬》、《青燈瑣記》、《風雨落花》、《雪泥爪印》、《世說新篇》、《牛油集》、《三家詩》、《吳道子事輯》、《八大山人傳》、《畫壇師友錄》等。
先生8歲師從鄧爾雅學書法,諸體兼備,頗具功力。
黃苗子,曾用名黃祖耀,廣東中山人。生于1913年。當代知名美術史家、美術評論家、作家、漫畫家、書法家。先后任《新民報》副總經理、貿促會展覽部副主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曾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文聯委員,第五六七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著有《貨郎集》、《敬惜字紙》、《無夢庵流水賬》、《青燈瑣記》、《風雨落花》、《雪泥爪印》、《世說新篇》、《牛油集》、《三家詩》、《吳道子事輯》、《八大山人傳》、《畫壇師友錄》等。
先生8歲師從鄧爾雅學書法,諸體兼備,頗具功力。
伊秉綬(1753—1815年),字組似,號墨卿,福建寧化人。清代中期著名書法家。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士,授刑部主事,遷員外郎。又曾官惠州、揚州知府,在任期間頗有政聲。工詩,善畫墨梅,尤以擅書名于時,書工楷、行,以隸書最負盛名,位列乾嘉八隸之首。伊秉綬與鄧石如的活動時間大致相同,評者謂其與完白山人共為有清一代碑學之鼻祖。著有《留春草堂詩鈔》、《墨庵集錦》等書行世。《清史稿》有傳。
吳道子(約685—758年),一作(?—792年),唐代畫家,陽翟(今河南禹縣)人。擅畫道釋人物,兼工山水,亦善繪樓閣、草木、鳥獸。張彥遠認為“山水之變,始于吳(道子),成于二李(李思訓、李昭道)。”所寫衣褶有飄舉之感,人謂“吳帶當風”。千余年來被奉為“畫圣”,民間畫工尊其為“祖師”。
“八大山人”為清代著名書畫家朱耷的別號。朱耷中晚年,在書畫作品款署中多使用“八大山人”,直至去世。關于“八大山人”一號的含義有多種釋法:陳鼎在《八大山人傳》中說:“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為大,無大于我也。”張庚在《國朝畫征錄》中稱:“或曰,山人固高僧,嘗持八大人覺經,因以為號。”又有專家認為“八大山人”這一別號和朱耷的出身與棄僧還俗有關:“八”指寧王朱權第八代孫;“大”與“耷”同聲,表明自己是第八代子孫耷,現在歸宗了。除 以“八大山人”為號,朱耷還有“釋傳綮”、“刃庵”、“雪個”、“個山”、“驢”、“驢屋驢”等法名和別號。
即今北京。遼代稱燕京,后稱南京。金代亦稱燕京,后稱中都。元代亦稱燕京,后稱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虜大將軍兼右丞相徐達入元都,詔改大都路為北平府。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改稱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稱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稱北京。
郁達夫(1895—1945年),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現代作家。1913年赴日本留學,在東京帝國大學經濟部學習期間,廣泛涉獵了中外文學和哲學、經濟學著作,逐漸從研究經濟學轉而走上文學創作之路。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創造社,出版了新文學最早的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以其“驚人的取材、大膽的描寫”震動了文壇。1942年流亡到蘇門答臘,被迫為日本憲兵當翻譯,暗中保護和營救了不少當地志士和華僑。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認為“為民族解放殉難的烈士”,并在他的家鄉建亭紀念。 郁達夫博學多才,擅寫散文、舊體詩詞、文藝評論、雜文和政論等,代表作有《沉淪》、《采石礬》、《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和《出奔》等,影響廣泛。
傳奇:1.小說體裁之一。一般指唐宋人用文言寫作的短篇小說。唐傳奇多為后代說唱和戲劇所取材,故宋元戲文、諸宮調、元人雜劇等也有稱為傳奇的。2.指明清以唱南曲為主的長篇戲曲,以別于北雜劇,是宋元南戲的進一步發展。盛于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間。昆腔、弋陽腔、青陽腔等劇種,都以演唱傳奇劇本為主。著名作品有《浣紗記》、《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