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秦稱黟山,唐天寶六年(747年)改今名。相傳黃帝在此修身煉丹,故名黃山。現位于安徽歙縣、太平、修寧、黟縣間,方圓250公里,是我國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游覽勝地。山脈綿延三百余里,重巒疊嶂,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無愧“人間仙境”的美譽。此外,黃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聞名于世。1992年被列為世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
1月20日,安徽省黃山市收藏家劉齊武、工藝大師蔡永江以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徽州髹飾技藝傳承人甘而可向故宮博物院捐贈作品儀式在我院漱芳齋舉行。儀式上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陳麗華,安徽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安徽出版集團及安徽新華發行集團監事會主席高敏以及三位捐贈人分別致辭。
陳麗華副院長介紹說,劉齊武先生和蔡永江先生向故宮博物院捐贈的歙硯“宋坑眉紋蘭亭雅集硯”是2010年杭州西泠印社第五屆印文化博覽會上的金獎作品。硯石為宋坑眉紋巨型石材,創作者將壽山石的薄意藝術和書畫白描藝術相結合,并彌補了歷史上歙硯無“蘭亭”的遺憾。
甘而可先生的作品“紅斑菠蘿漆大圓盒”,在2010年第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博覽會上,獲得“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他不僅對今人不很明晰的明代《髹飾錄》記載的菠蘿漆工藝進行了成功再現,而且在繼承中又有所創新,使菠蘿漆的色彩更顯富麗堂皇。
高敏女士認為,故宮博物院是國人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的藝術殿堂,此番再次收藏安徽工藝美術家的作品,是對安徽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最好評價,是對安徽民間工藝大師的極大鼓勵,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當代人共同的責任和義務,此次捐贈的兩件作品,為故宮博物院當代藝術品收藏增加了新的品種。
陳麗華副院長分別向劉齊武、蔡永江以及甘而可先生頒發了捐贈證書,三人的名字還被鐫刻在了故宮博物院在景仁宮專設的“景仁榜”上,以彰顯工藝盛事、弘揚奉獻精神。
黃山,秦稱黟山,唐天寶六年(747年)改今名。相傳黃帝在此修身煉丹,故名黃山。現位于安徽歙縣、太平、修寧、黟縣間,方圓250公里,是我國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游覽勝地。山脈綿延三百余里,重巒疊嶂,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無愧“人間仙境”的美譽。此外,黃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聞名于世。1992年被列為世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
原產地在江西省婺源縣,其后在安徽省歙縣加工,因而得名歙硯。安徽省歙縣,與端硯、澄泥硯、洮河硯并稱四大名硯。歙石色青黑,細潤如玉,發墨如泛油,磨墨無聲,不損筆毫。
指文人雅士吟詩作畫、議論學問以及休閑娛樂的集會。
即淺浮雕藝術。
傳統中國畫的技法名稱,指用墨線勾畫物象,不施任何色彩者,名為“白描”。
葉臘石之一種,產于福建福州市郊壽山,因名壽山石。質地細膩,色彩豐富,其中以各種透明或半透明的凍石品質為高。壽山石是雕刻和治印的優良材料。
我國現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專著,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年)安徽新安平沙黃成所著。全書分乾、坤兩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條。《乾集》講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坤集》講漆器分類及各個品種的形態。這是一部專業性很強的工具書,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類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大鼓又稱太鼓,既是佛教法器之一,也是誦經、梵唄時所用的樂器之一。大鼓起源于印度,據《目得迦經》卷八載,釋迦牟尼曾于逝多林為六大城比丘說法,擊大鼓以集眾,這與我國古代舞樂、軍事等方面鼓的用途有相似之處。佛教襲用后,以此比喻佛陀宣說大法之聲猶如鼓聲,能夠警醒世人,使之遠離生死長夜。根據大鼓的用途,可分為法鼓、茶鼓、齋鼓、更鼓等數種,其大小、外形有所不同,擊鼓的次數也有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