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神武門西北,明代嘉靖年間修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前后共三進院,正殿為“大高玄殿”,后殿為“九天萬法雷壇”,再后為2層樓閣,形式上圓下方,上層額曰“乾元閣”,下層額曰“坤貞宇”,現建筑完好。大高玄殿南門外左右原有立坊,門前建2亭,形似故宮角樓,現均無存。此殿為宮廷所屬道教廟宇,明代為道教祭祀場所,清代為祈雨、雪之壇,現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4月2日上午,故宮博物院舉辦大高玄殿修繕工程開工儀式。著名文博專家謝辰生、傅熹年、張忠培先生,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司長關強,故宮博物院院長..." />
2015年4月2日上午,故宮博物院舉辦大高玄殿修繕工程開工儀式。著名文博專家謝辰生、傅熹年、張忠培先生,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司長關強,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及全體院領導,故宮研究院院長鄭欣淼等相關專家,以及此項目施工單位、監理單位代表出席開工儀式。
此次修繕工程是建國以來,大高玄殿回歸故宮博物院管理后的首次整體大修。由于長期被用做辦公用房,大高玄殿大木結構多已年久失修,瓦面、彩畫及臺基望柱、欄板、排水龍頭等石構件缺失傷損嚴重。同時院內違章建筑亂搭,火災隱患也很嚴重,建筑本體險情頻發。2011年,故宮博物院對大高玄殿院落內的乾元閣進行了搶險修繕工程,其他各殿宇也紛紛在修繕前期做了搶險加固工作。
此次修繕工程將分階段進行,首先對各建筑本體進行現狀整修及重點修繕,建筑工程包括屋面揭瓦、苫抹泥灰背、墻體剔鑿挖補及局部拆砌、修補臺基、整修加固大木結構以及檐部木裝修等,預計于2016年底竣工;之后對油漆彩畫、院落地面環境及基礎設施等進行修繕,計劃于2017年完成。故宮博物院將按照文物保護修繕原則,通過科學嚴謹的修繕,排除各類安全隱患,還原建筑及環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最終恢復大高玄殿原有的歷史風貌。
大高玄殿修復完成后,將在整體保護的基礎上,承擔疏解、分擔故宮現有的觀眾接待壓力和展示教育功能。而且大高玄殿位于紫禁城外,可以不受閉館時間的限制,為更多希望感受故宮文化的社會公眾提供便利。首先,計劃在九天萬法雷壇區域設置數字展館,利用“數字故宮”豐富多樣的文化成果,更好地展示和傳播故宮文化;其次,基于維護歷史原貌的原則,計劃舉辦道教相關展覽,以恢復和提升其歷史和文化氛圍;另外,將作為故宮文化活動場所,舉辦“故宮講壇”等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活動,對觀眾和青少年開放。通過這些豐富的展陳手段,讓公眾認識、體驗皇家道教文化和建筑空間,擴大故宮文化的影響力、感染更多公眾的心靈。
附:大高玄殿簡介
大高玄殿坐落于神武門外,毗鄰紫禁城西北角,南側與故宮博物院隔河相望,是明、清兩代皇家御用的道教宮觀。為供奉玉皇,在此祈晴、雨、雪并舉辦道場之所。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 年),嘉靖二十六年(1547)毀于火,萬歷二十八年(1600)重修。清初因避康熙帝名諱,改名“大高元殿”,后又更名為“大高殿”,并于雍正八年(1730)、乾隆十一年(1746)、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屢次重修。
大高玄殿整體院落坐北朝南,共分五進院落,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文物建筑面積3300平方米。沿中軸由南往北依次為南牌樓、兩重綠琉璃仿木結構券洞式大門、大高玄門、大高玄殿、九天萬法雷壇、乾元閣(坤貞宇)等,其左右各布置有配殿、鐘鼓樓及值房等建筑。
嚴謹對稱的院落格局、御路踏跺、七開間覆黃筒瓦重檐廡殿頂大殿、遍施金龍和璽彩畫的梁枋及蟠龍藻井,處處體現出大高玄殿高規格皇家建筑的氣派,同時云鶴丹陛、上圓下方和象天法地的乾元閣、坤貞宇又體現出道教文化的豐富寓意,是目前北京現存的皇家道教建筑群,對研究明清皇家道教建筑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位于神武門西北,明代嘉靖年間修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前后共三進院,正殿為“大高玄殿”,后殿為“九天萬法雷壇”,再后為2層樓閣,形式上圓下方,上層額曰“乾元閣”,下層額曰“坤貞宇”,現建筑完好。大高玄殿南門外左右原有立坊,門前建2亭,形似故宮角樓,現均無存。此殿為宮廷所屬道教廟宇,明代為道教祭祀場所,清代為祈雨、雪之壇,現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宮研究院是以開放的學術胸襟、創新的機制接納國內外學術界熱心于故宮學術研究的人才,與院內的專家學者共同構建的高端學術研究平臺。故宮研究院成立后,將深入開展對明清宮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檔案的研究,組織實施國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課題項目,搭建兩岸故宮的科研合作平臺,在國內外積極開展博物館館際之間和與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學術合作與交流,不斷培植新生的學術力量,以此全面帶動學術研究、展覽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努力成為文博界學術研究的重鎮。
故宮研究院下設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宮學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獻研究所、明清檔案研究所和《故宮博物院院刊》編輯部,并聯系故宮博物院的古書畫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宮廷史研究中心、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蓋全面、專業突出和梯次完備的學術團隊。
在陵寢前建望柱作為神道入口的標志始于南朝時期,宋代以后望柱退居次要地位,僅作為石像生的起始標志。十三陵的望柱位列神道石像生之首,左右各一,石質。其柱身及基座均作六邊形,柱身遍雕云紋,頂部雕云龍紋柱帽,柱座為須彌座形制。
古建筑外檐和內檐的門窗、槅扇、隔斷、天花等木構件之統稱。以其所處的位置分為外檐裝修和內檐裝修,安裝在檐柱之間的裝修稱為“外檐裝修”,安裝在金柱之間的裝修稱為“內檐裝修”。外檐裝修包括槅扇、檻窗、橫披、簾架、風門等,內檐裝修則是室內的隔斷、屏風、落地罩及博古架等。
一種帶釉的陶制品。釉以鉛作助溶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隆恩門內有東、西配殿各一座,黃琉璃瓦懸山頂,每座均面闊5間,進深2間,前附走廊。東配殿放置祝板,祝板是一塊一尺二見方的木板,上面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著祭奠死者的祝文。西朝房是帝、后忌辰時喇嘛念經的場所。
皇宮中大臣值班的臨時辦公室或兵丁值班的房屋。
即臺階,一般用磚或石條砌造。
建筑物室內天花如穹隆狀的裝飾。由方井、八方井、園井層疊壘而成。正中多雕成蟠龍狀,口銜寶珠。藻井一般用于較重要的殿宇。
古建筑屋頂形式之一,亦稱四阿頂、五脊殿。由1條正脊和4條斜脊組成四面坡,有單檐、重檐之別。重檐廡殿頂為屋頂最高等級形式。
和璽彩畫中等級最高的形式。圖案以各種姿態的龍為主。枋心內一般畫二龍戲珠,藻頭內畫升、降龍。平板枋以青色為底,上繪行龍;挑檐枋青色底,畫流云或“工王云”;由額墊板朱紅色底,上繪行龍。龍周圍襯云紋、火焰圖案。
清代建筑彩畫中等級最高的一種。由枋心、找頭、箍頭三部分組成,以連接的人字形曲線為間隔,繪以龍鳳圖案,主要線路瀝粉貼金,并以青綠、紅色襯地,色彩艷麗,金碧輝煌。
廡殿頂為中國古建筑屋頂式樣之一,又稱四阿頂,由一條正脊和四條戧脊組成,因而又稱五脊殿,并有單檐、重檐之分。重檐廡殿頂為屋頂式樣中最尊貴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