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1日,由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主辦的第七屆太和論壇在京召開。在故宮博物院建院百年的重要歷史時刻,本次論壇的召開旨在推動全球不同文明、世界文化遺產地及博物館之間交流對話與和諧共生,并為故宮博物院在新的100年中創造發展機遇,拓寬合作領域,描繪宏偉藍圖。
本屆論壇匯集全球文化遺產、博物館及相關領域精英,圍繞“世界博物館高質量運營與管理創新、世界遺產地綠色可持續發展、博物館‘文化+科技’融合應用”三大熱點方向展開深度研討,為全球文化遺產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來自五大洲共26個國家的文化遺產地、博物館、科研院所、高校、企業以及部分國家駐華使節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國際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國際文物保護修復學會、世界建筑文物保護基金會、氣候行動工作組、氣候遺產網絡等國際組織主要負責人等共三百余人參加本屆論壇。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相關司局負責人,以及主辦單位相關領導出席開幕式,論壇由公益慈善研究院獨家捐助。
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開幕式致辭并作主旨發言。王旭東院長深刻總結了故宮博物院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承載者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聚集地的卓越價值,其宏偉的建筑與195萬件珍貴藏品,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與多元文化交流的見證。故宮博物院的百年振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縮影,其發展離不開一代代故宮人守護文脈、匠心精進的堅守與奉獻。面向未來,故宮博物院將以“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建設為支撐,通過深化文物保護研究、推動數字化應用、活化文化傳播,全面提升其國際影響力。最終目標是將故宮博物院建設成為國際一流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及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在新時代為傳承中華文明再創輝煌。
美國史密森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蔡斯·羅賓遜、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陳忠岳、法國國家博物館聯盟大皇宮沉浸式展覽館副館長勞倫·東迪、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宋新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等也先后在大會進行主旨發言。同時為進一步聚焦具體領域、深化交流成果,本屆太和論壇同步設置“博物館館長國際論壇”“世界遺產地綠色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博物館‘文化+科技’國際論壇”三個分論壇,與會代表針對行業關鍵問題開展了精準研討并輸出一批務實性成果。

博物館館長國際論壇
博物館館長國際論壇以“‘博’‘眾’之間:博物館與社群的共同生長”為主題,匯聚全球文博領域權威力量。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博物館協會、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15家境內文博機構負責人,與國際文物保護修復學會、美國史密森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英國不列顛博物館、德國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意大利烏菲齊美術館、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及秘魯國家考古學、人類學與歷史博物館等來自35家境外機構代表齊聚一堂,共筑跨文化對話高地。
以博載道、以眾為基。論壇緊扣“‘博’‘眾’之間”主題,深入探討“博物館與社群共同生長”的路徑與方向。論壇通過跨國界、跨機構對話,讓博物館從“館舍之內”走向“生活之中”,成為凝聚社群文化認同、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精神紐帶,助力構建博物館與社群共生共榮的良性生態格局。
論壇期間,與會嘉賓結合行業實踐與前沿思考,圍繞主題深入交流并形成共識:博物館的專業守護需扎根社群的需求土壤,社群參與是激活博物館內在生命力的關鍵要素,跨國界、跨領域協作則是推動全球文博行業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期,論壇促成多份館際合作協議簽署,不僅為故宮博物院拓展國際交流渠道、完善合作網絡筑牢基礎,更為守護人類共同文化財富、推動文明永續傳承注入更具實踐價值的發展活力。
世界遺產地綠色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
世界遺產地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面向未來、啟迪可持續發展的示范。在“世界遺產地綠色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中,來自17個國家的70余位世界遺產管理者與實踐者,共同探討遺產地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轉型中的獨特價值與引領意義。
與會代表圍繞氣候變化的適應策略、廢棄物管理與碳計算途徑、文化共生與社區參與、綠色經濟產業的培育與創新,遺產地可持續價值發掘與闡釋等主題進行了主旨演講和主題分享,從理論建構、政策分析、策略研究、技術創新與措施實踐等角度勾勒出目前世界遺產可持續發展的治理路徑、國際動向與未來趨勢,同時也廣泛傳播了“敬畏天地、道法自然、珍惜萬物、物盡其材”等中華智慧及其當代踐行,也為全球同類遺產地可持續發展貢獻了寶貴“中國經驗”。
通過充分的交流與共識凝聚,與會嘉賓共同發布《世界遺產地綠色可持續發展倡議》,并推出“故宮零廢棄”項目核心成果——《博物館及世界遺產地垃圾分類操作及管理標準》與《世界遺產地及博物館零廢棄行動手冊》。這些成果以標準立規尺、以手冊樹典范,為全球博物館與遺產地提供可行的綠色行動指南。
遺產地可持續發展絕非被動保護,而是關乎文明永續傳承的積極行動。通過此次論壇,東方智慧與現代環保理念相互融合,必將大力推動故宮博物院在新時代譜寫“綠色文明之章”的生動實踐,為實現世界遺產地可持續發展共同愿景注入動力。
博物館“文化+科技”國際論壇
博物館“文化+科技”國際論壇以“博物館文化+科技融合的創新實踐”為核心議題,匯聚了來自10個國家的博物館、高校及研究機構以及頭部科技企業代表和資深專家,共同探討博物館“數智化轉型”的目的、方法和路徑,將傳統與未來更緊密地連接在博物館。
分論壇期間,來自澳大利亞移動影像中心,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荷蘭國立博物館、敦煌研究院,騰訊、高德、釘釘、美國芝加哥大學、中國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武漢大學等知名專家分別圍繞“博物館文化闡釋的跨媒介敘事與體驗創新”“藏品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管理與價值激活”和“人工智能賦能博物館的應用邊界與倫理思考”等熱點話題進行了專題報告,分享了各自在博物館數字展示與觀眾體驗、文化遺產數字化、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賦能博物館管理與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在圓桌討論環節,與會專家就博物館“數智化”轉型中的應有之義展開了深入交流,重點探討了文化遺產數字化敘事中的觀眾體驗、博物館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文化遺產數據活化和人工智能技術在博物館的應用等關鍵議題,為博物館“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分論壇上,與會專家在產學研用協同發展方面形成了重要共識,大家一致認為博物館數字化轉型需要構建“技術驅動、內容為王、體驗至上”的發展理念,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深度挖掘文化遺產價值,創新文化傳播方式,提升公眾文化參與度和獲得感。與會各方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在數字技術研發、人才培養、標準制定、示范應用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建立更加緊密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共同推動全球博物館事業在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
縱觀本屆太和論壇,多場高層次的國際對話與多領域的專題研討的開展,催化了多項務實性的成果輸出。這些成果不僅深化了全球文化遺產及博物館領域的互信與合作,也為構建更加開放、包容、可持續的文博未來提供了戰略共識與實踐框架。論壇的成功舉辦,將進一步推動故宮博物院與世界各國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傳播與創新領域的深度協作,為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共同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論壇期間,故宮博物院與英國不列顛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韓國中央國立博物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美術館簽署《合作備忘錄》。
未來,隨著各項合作的落地實施,太和論壇所倡導的文明互鑒理念將轉化為更多具體實踐,讓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在新時代煥發更強生命力,讓百歲的故宮博物院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