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至12日,故宮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系列活動之一,第七屆太和論壇在京召開。六百載宮闕凝天工匠心之道,一百歲院慶譜綠色文明之章,其中以“世界遺產地綠色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國際分論壇(以下簡稱“綠色分論壇”),吸引了來自國內40余家機構代表和海外20余家世界文化遺產地的管理者及國際組織的資深專家共聚一堂,分享真知灼見,增進行業交流,共同參與發起并見證世界遺產地綠色可持續發展倡議的正式發布,共繪世界各國遺產地可持續發展的愿景。

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開幕式致辭并作主旨發言。王旭東院長深刻總結了故宮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承載者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聚集地的卓越價值。他表示,面向未來,故宮博物院將以“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建設為支撐,通過深化文物保護研究、推動數字化應用、活化文化傳播,全面提升其國際影響力。最終目標是將故宮博物院建設成為國際一流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及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在新時代為傳承中華文明再創輝煌。

本屆太和論壇特設的綠色分論壇,由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主辦,公益慈善研究院獨家捐助,萬科公益基金會作為綠色分論壇公益伙伴深度參與與支持。10月12日,在海內外數百位參會代表的共同見證下,《世界遺產地及博物館零廢棄行動手冊》發布,《博物館及世界遺產地垃圾分類操作及管理標準》編制完成,并由包括故宮博物院在內的 35 項世界遺產(38 個世界遺產點位)及萬科公益基金會,共同發起《世界遺產地綠色可持續發展倡議》。這三份文件共同構成一套從理念倡導、實踐路徑到技術規范的全周期綠色文明治理體系:其中,“標準”旨在明確相關領域操作規范,為行業精細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源自“故宮零廢棄”近六年成功實踐的“手冊”,致力于為實踐提供了可落地、可復制的行動指南;“倡議”則著力凝聚行業內外共識,傳遞面向全球的宏觀愿景與共同呼吁,為世界遺產地推進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切實支持。
太和之道照見文明新思
太和論壇歷經七屆,已成為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互鑒的重要平臺。“太和”之名,既喻紫禁城至高殿宇的乾坤秩序與東方哲思,更彰顯著天地交泰、文明共生的人類共同愿景。乾坤與共,太和共生,本屆論壇將世界遺產地守護與氣候變化的應對挑戰,融入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框架下討論。
綠色分論壇從道、法、術三個層面縱論古今,中外嘉賓暢所欲言,通過洞察綠色發展領域的政策與章程,深度解讀全球與區域層面的制度設計,明確遺產地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指引;聚焦遺產地節能減排的前沿技術,推動傳統營建智慧與現代創新科技的深度融合,探索高效務實的技術路徑;匯聚世界各地遺產地的多元化在地實踐,通過鮮活案例分享共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為世界遺產的綠色發展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在交流中,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婁瑋以 “故宮實踐” 為切口,從減碳降耗、固廢循環、氣候韌性、全民參與四個核心維度,系統介紹了故宮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探索與成效。據介紹,經過近六年深耕,“故宮零廢棄”項目累計吸引超過3000位故宮職工、4萬名導游、4067萬人次觀眾加入到“零廢棄”的行動中來,觸達 3.6 億次公眾線上參與。“深植于宮城血脈的理念,也成為今天我們探索‘綠色故宮’、推動世界遺產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根基。”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劉玉珠則從行業發展視角提出,遺產保護工作需突破單一固化模式,“轉向整體活態、與環境和合共生的系統工程”;法國駐華使館環境、遺產、建筑和城市規劃技術合作專員歐洛朗詳細介紹了法中兩國近期在人文交流、文化旅游領域的合作項目,為中外遺產保護協作提供了實踐參考;國際古跡遺址保護協會(ICOMOS)主席特蕾莎·帕特里西奧則表示:“故宮博物院百年的慶典彰顯了中國對于遺產保護的承諾,而ICOMOS也將本次論壇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會來加強全球的對話和合作。”
作為與故宮長期攜手推進綠色實踐的伙伴,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石先生在綠色分論壇致辭中,回顧了與故宮同行十五載的歷程——從奉先殿研究性保護到“故宮零廢棄”項目,分享了從“文化故宮”到“綠色故宮”再到“生靈故宮”的未來愿景。

從故宮實踐到國際協作,從理念傳遞到長期共建,各方的分享共同展現了全球協作推動世界遺產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愿景。
全球文博共踐綠色知行
來自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的60多名外交機構代表、世界遺產地管理者、國內外公益組織管理者、知名專家學者,分別就當前應對氣候變化挑戰過程中的政策導向和區域發展趨勢,深入交換了意見。
和合寰宇,群賢畢至。與會嘉賓一致認為,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當危機發生于不同地理區域與世界文化遺產地時,其風險暴露、承壓能力與恢復韌性各不相同。為此,應在政策倡導、法律法規、科技支撐、資金保障、學術研究與社區參與等方面系統發力,做到因地制宜、提前防范、科學干預、及時救濟,不斷完善制度,提升遺產保護的韌性與效能。
在六場主題討論中,嘉賓們進一步圍繞“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與世界文化遺產地”的框架深入交流:就氣候變化威脅的適應策略與國際合作、世界遺產地的廢棄物管理與碳管理、綠色文創賦能可持續經濟產業、世界遺產地的文化共生等議題進行案例分享,共同見證綠色分論壇設置的初心——殊途同歸,多元行動終匯成綠色轉型的寰宇共識。

中國智慧應對氣候變化
本屆太和論壇還特別設置了“故宮零廢棄”主題導覽。與會嘉賓先后走訪太和殿、乾清門,走近箭亭廣場生態堆肥花壇等標志性點位,現場察看廢棄物分類、資源化利用與綠色運營的應用場景,直觀感受這座世界遺產地在綠色轉型方面取得的階段性成果與示范效應。從實地觀摩到深入研討,與會嘉賓們的所見所感,正是“故宮零廢棄”項目近六年深耕的成果縮影。
該項目由故宮博物院與萬科公益基金會于 2020 年聯合發起,旨在促進遺產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機融合,通過建立精細化廢棄物管理體系、探索循環經濟發展路徑,生物多樣性保護、拓展公眾參與維度等,形成體系化、可復制的零廢棄治理模式。在全院上下的努力下,項目取得顯著成果,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故宮博物院人均垃圾產生量減少至115.3 克/人/天,相較2021年下降了31.2%,除此之外,2024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為28%,相較2021年提升了1.5個百分點。這些數據背后,不僅凝結著精細化管理與持續創新的努力,更彰顯了這座世界遺產在綠色發展道路上的擔當與探索。萬科公益基金會秘書長謝曉慧在綠色分論壇上表示:“萬科公益基金會在‘故宮零廢棄’項目中扮演實驗員、連接器、賦能者的角色,可以給社會帶來更多的溫度和更多的韌性,讓每一處世界遺產地都成為可持續生活的鮮活示范。”
歷經近六年的持續推進,“故宮零廢棄”正在從單個項目實踐,逐步升級為可供推廣的系統方法論——《故宮博物院零廢棄辦會指南》《故宮零廢棄導游行動指南》《文華飛羽集 —— 故宮博物院的生物多樣性》等 5 本經驗總結手冊成果,既讓“故宮零廢棄”的實踐經驗形成可落地的操作范式,更推動共建綠色故宮的行動網絡持續延伸。
與此同時,“綠色故宮” 社會教育體系已構建起多維矩陣,不僅涵蓋線下藝術工作坊、線上視頻課程與 “館校合作” 綜合實踐活動,更新增了綠色故宮青少版網站,為青少年及公眾提供精準化科普服務。此外,故宮零廢棄的實踐經驗還走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國角等國際場合,持續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智慧。

“故宮零廢棄”項目亮相國際會議
百年故宮博物院以文明守護者回望來路,以時代愿景引領者書寫新章。正如王旭東院長在閉幕式總結發言所說,太和之美寓意著宇宙間萬物最高的和諧境界,是我們全人類共同努力的終極目標。論壇的舉辦與倡議的發布,是我們對太和理念的當代詮釋與最佳實踐。我們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讓青山綠水與千年古跡相映生輝,讓發展不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我們今日的共同選擇,能讓全人類的遺產走向一個充滿生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