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上午,“古梅講壇”舉行第八講,故宮博物院張志和研究館員主講“藝文與書法——以駢文與書法創作為例”。

主講人張志和研究館員
“古梅講壇”由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院主辦,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院、數字與信息部承辦。此次講座在故宮文化資產數字化應用研究所(數字所演播廳)舉行,故宮博物院文保修復部楊頻研究館員主持,院內外50余名觀眾參加。

講座現場
講座伊始,主持人楊頻介紹張志和老師的學術背景和研究方向:張志和曾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師從啟功先生攻讀中國古典文學文獻學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并學習和研究書法藝術。他曾任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主要著作有《透視三國演義三大疑案》《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啟功談藝錄——張志和學術筆記》。已出版書法集《當代名家書畫唐詩三百首》、《張志和楷書三種》《張志和書法(六冊)》《張志和楷書道德經》等10余種。2009年創作并書寫的《中華頌》被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收藏展示。最近張志和又捐資支持北京師范大學啟功教育基金項目,用于北師大的啟功勵志獎學金和鄧奎英優秀青年教師獎教金。

主持人楊頻研究館員
張志和老師的講座圍繞兩個方面展開:第一部分,駢文的定義及其歷代發展;第二部分,藝文與書法相結合,講解他本人的書法作品及創作過程。
第一部分,駢文的定義及其發展?!稘h書?藝文志》包含諸多內容,其中有“詩賦”一類。“詩賦”既是“藝文”:詩、詞、歌、賦等。本場講座主要講的是“駢文”。“駢文”即 “駢體文”“駢儷文”,是中國古代一種以對仗工整、聲律和諧、辭藻華美為核心特征的文體。它作為文學形式的一種,對古代人在文學藝術中的影響和地位至今仍有重要意義。寫書法需創作內容,目前大部分書法是抄古代的詩詞文章,所以內容和形式的結合要有新的呈現,即“藝文與書法”。駢文萌芽于先秦兩漢,彼時已出現對仗、排比的語言現象,李斯《諫逐客書》對偶句子最多,是駢文之初祖。漢代出現了專業文人,如:宋玉、司馬相如、賈誼、鄒陽、枚乘、路溫舒等。宋玉《對楚王問》《風賦》用辭賦之駢儷以為文,今日所講“雄風”即來源于此。《漢書?藝文志》收錄司馬相如的賦 29 篇。流傳至今的,有《子虛賦》《上林賦》《哀二世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等 6 篇左右,現存很多成語源于此,另有殘句若干。至東漢,“賦”逐漸駢儷化,文章多堆砌華麗詞匯。班固《北伐賦》、張衡《七諫》駢體化程度極高。三國時期,駢體文形成——賦的駢化。出現了“三曹七子”,稱之為“建安文學”,即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他們創作了很多現實主義文章、詩詞。文章中出現很多后來常見的對仗句。西晉時期,出現著名的文學家“三張二陸兩潘一左”:“三張”是張華、張載、張亢;“兩陸”是陸機和陸云;“兩潘”是潘安和潘尼;“一左”是左思。左思的文學成就最高,他寫了《三都賦》,洛陽城的人為了買紙抄他的文章,導致紙漲價,也就是“洛陽紙貴”。南北朝時期,駢文走向鼎盛,彼時,文學家對文學的特性及創作規律的認識更為清晰深刻,詩文創作愈發遵循聲律,講究四聲的變化。聲律對駢文創作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漢賦未完全講究平仄、聲律和對偶句子,但有很多富有特色的地方,被稱為古賦。南北朝以后,賦變成了駢體賦,即通篇講究聲律。唐初才把詩的格律固定下來,即今天所講的近體詩、格律詩,包括平仄、押韻等。駢文的聲調和諧的問題從南北朝到宋齊時期開始有講究。“四六駢文,雕琢字句,文采綺麗,緝事比類,非對不發。”藻飾、用典、對偶、聲韻已成為駢文的極致追求。梁陳時期,駢文多流于形式,但徐陵、庾信創造了新高度。南朝的徐陵以說理取勝;北朝的庾信以言情見長。庾信駢文成就更高,成為歷代駢文的典型,如《小園賦》《哀江南賦》《三月三日桃花園馬射賦》。至此,漢代古賦逐漸演變為駢賦。隋朝,隋文帝楊堅反對浮華文風,把文表華艷的泗州刺史馬幼之治罪。李諤《上隋高帝革文華書》,批判駢體文的華艷文風,但用的仍是駢文寫法,一時傳為笑談。初唐四杰“王、楊、盧、駱”改變文風,使駢體文顯得剛建清新——“氣凌云漢,字挾風霜”。初唐駢文盛行(駢四儷六),中唐以后,古文運動興起,“唐宋散文八大家”但駢文隨時代變化發展而未衰,宋代蘇軾、歐陽修仍寫散體賦如《赤壁賦》《秋聲賦》。范仲淹《岳陽樓記》亦有駢文色彩。駢體賦作為一種文學形式綿延不衰,至清代汪中有被稱為辭賦大家,代表作有《哀鹽船文》。
第二部分,展示并講解其本人的書法作品及創作過程,如:教材字帖、《光明日報》開辟的“百城賦”專欄作品、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收藏作品《中華頌》以及其他《禹州賦》《西霞院記》、彭祖閣牌匾及對聯等。

張志和《西霞院記》刻石

張志和書法《西霞院記》局部
最后,主持人楊頻進行總結。本場講座傳達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和傳統文化信息,同時,也透露出很多感人細節。張志和老師撰寫的對聯和長篇大賦,顯示出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書法造詣。 聆聽講座可以體會到他師從啟功先生獲得的多方面滋養,包括學問、道德、做人等,這是師承的結晶,更是文化的賡續。
講座互動環節,觀眾就“‘為’字寫法的得勢與不得勢”“書法初學者應該注意的要點”“書法初學者是否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先學詩詞”“中國漢字發展史的相關書籍”等問題,與張志和老師進行了熱烈深入的交流。
撰文:李延彥
拍攝:數字與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