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皇帝
        【洪武皇帝】
        洪武皇帝
        (1368—1398年)
        洪武皇帝(1368—1398年)
          明太祖洪武皇帝名朱元璋,元天歷元年(戊辰,1328年)九月十八日出生于濠州(今安徽鳳陽)鐘離東鄉,父朱世珍,母陳氏。幼名重八,后正式起名元璋,字國瑞。
          朱元璋幼時家境貧困,投于皇覺寺為僧。其時正值元末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風起云涌之時。至正十二年(1352年)投奔郭子興。不久,返回故里招兵買馬,自成一軍。至正十五年(1355年)韓林兒亳州稱帝,朱元璋被委為左副元帥。第二年三月,率軍攻克集慶(今江蘇南京),改集慶路為應天府,廢除元朝苛政,安定民心。又采納儒士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之建議,發展生產,增強實力。龍鳳八年(1363年),擊敗勁敵陳友諒。第二年正月自立為吳王。龍鳳十一年(1366年)在聲討張士誠檄文中,咒罵紅巾軍“妖言既行,兇謀遂逞”。同年十二月,預謀殺害了韓林兒,次年改年號為吳元年。在次第消滅張士誠、方國珍等割據勢力后,實行南征。相繼征服福建、廣東、廣西。吳元年(1367年)命將北伐中原。在討元檄文中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年底,北伐軍占據山東。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同年八月,明軍攻克大都(今北京),元朝滅亡。其后逐步統一全國。洪武十一年(1378年)確定以應天為京師,實行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恢復發展社會經濟的措施。實行分封制,將兒孫派駐各戰略要地為王,以“外衛邊陲,內資夾輔”;創建衛所制度,由中央牢牢控制軍事指揮權;廢中書省及丞相,自統六部,以加強皇權;普查戶口,建立黃冊制度,丈量土地,編制魚鱗圖冊,控制全國人力財賦;勸農桑,興修水利,減輕租賦,與民休息;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污吏;設錦衣衛,“更置都察院”,頒布制定大明律,興黨獄,誅殺勛貴功臣,強化專制統治。朱元璋經十余年戎馬征戰,建立起統一的明王朝后,推行一系列緩和矛盾,強化集權統治的政策,從而為明代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十日,朱元璋死于南京西宮,年71歲。卒謚圣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嘉靖間改謚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孝陵。

        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年),字國瑞,濠洲鐘離(今安徽省鳳陽)人。家貧寒,年17父、母、兄相繼去世,孤無所依,入皇覺寺為僧。25歲入郭子興部,與元兵及各路起兵者長年作戰。后稱吳國公、吳王。1368年定都南京,年號洪武,明王朝從此開始。

        韓林兒

        韓林兒(?—1366年),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韓山童之子。韓山童曾被推為大明王。韓山童被捕犧牲后,韓林兒被紅巾軍首領劉福通等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擁立于亳州稱帝,號小明王,建國號宋,國都安豐(今安徽壽縣),年號龍鳳。立國后,封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攻下應天后,被升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被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十年后,當朱元璋已建立起鞏固的江南根據地,鄱陽湖之戰大敗勁敵陳友諒時,小明王韓林兒對他已毫無用處。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二月,當韓林兒與朱元璋派來“迎接”他的人乘船經過瓜州渡口時,乘船被人暗中鑿沉,他葬身江底,宋隨之而亡。朱元璋宣布不再用龍鳳年號,改次年為吳元年。

        朱升

        朱升(1299--1370年),徽州休寧(今屬安徽省)人,字允升。元末任池州學政。當朱元璋攻占應天,并以應天為基地,進軍江蘇、安徽的重要戰略據點時,朱升在徽州(今安徽歙縣)被召見詢問方略。他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主張。建議朱元璋首先要鞏固已取得的地方,把它們變成牢固的根據地,大力發展社會經濟,努力增強經濟實力。要作長遠打算,不要急于稱王,以免樹大招風,成為眾矢之的。其建議被采納,成為朱元璋在其后幾年內奉行的基本政策,對朱元璋后來的發展具有很大影響。

        陳友諒

        陳友諒(1320--1363年),元末沔陽(今湖北仙桃市)人。漁民出身。曾在縣里當貼書。參加徐壽輝紅巾軍。因作戰有功,被封為領兵元帥。自稱漢王。至正二十年(1360年),攻占太平,進駐采石,殺徐壽輝,稱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建都江州。派人與張士誠相約,共圖應天,屢遭敗績。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上與朱元璋展開決戰,被擊敗,在九江口中箭身亡。

        張士誠

        張士誠(1321—1367年),泰州白駒場(今江蘇東臺)人。私鹽販出身。因不堪官府勒索,率鹽丁起事。攻占高郵等地,繼而占領淮水下游及今江蘇東部、浙江北部。至正十三年(1353年),自稱誠王,建國號周,建元天祐。后建都平江(今江蘇蘇州)。第二年降元,被封為太尉。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殺紅巾軍首領劉福通,自稱吳王。屢遭朱元璋重創。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破平江,張被俘,旋被處死。

        紅巾軍

        元末農民利用白蓮教組成的起義軍。以紅巾包頭和紅旗為號,故名。當時亦稱紅軍或香軍。起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主要有下列四支:(1)劉福通部,擁立韓林兒為小明王,勢力曾遍及黃河流域及西北、東北各地。(2)郭子興部,在江淮地區發展。郭子興死后,所部主要由朱元璋統率。元至正十五年(1278年)夏攻克集慶(今江蘇南京)后,朱元璋所部已改用黃旗。(3)徐壽輝部,在長江中上游發展。(4)王權(布王三)和孟海馬部,在襄陽起義。王權向北發展,稱北鎖紅軍;孟海馬向南發展,稱南鎖紅軍。

        方國珍

        方國珍(1319—1374年),黃巖(今浙江黃巖)人。世以販鹽浮海為業。至正八年(1348年),聚眾起事海上,相繼占領浙東重要城鎮,割據浙東溫州、臺州、慶元三路,踞浙東20年。對元朝時叛時服,曾任元海道運糧漕運萬戶。對朱元璋時附時離。朱元璋攻占婺州(今浙江金華)后,與其地盤相接,他懼朱元璋勢強兵多,遣人向朱元璋納貢輸誠,方國珍始終在元朝和朱元璋之間搖擺不定。吳元年九月,朱元璋軍攻占臺浙(今浙江臨海)、溫州、慶元(今浙江寧波),方國珍敗退海上。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降朱元璋。

        外衛

        明代軍事組織。分別統于都指揮司、行都指揮司或留守司,上屬于五軍都督府,駐防全國各地。

        衛所制度

        明代洪武帝朱元璋建立的軍隊編制體系。初建于洪武七年(1374年)。該制度將全國“自京師達于郡縣”的軍隊分為衛、所兩級。戰略要地設衛,一般地方設所。約5600人為一衛,由指揮使統轄。一衛管轄5個千戶所,每千戶所1120人,由千戶統轄。一千戶所管轄10個百戶所,每百戶所112人,由百戶管轄。百戶下設總旗2個,每個總旗50人。小旗10個,每小旗10人。地方衛所由都指揮使司指揮,各省都指揮司隸屬于中央最高軍事機構大都督府。衛所實行耕戰結合。平時既負起地方防衛之責,又進行屯田耕種。

        衛所

        明代軍事機構,設于京師和全國各地,數府劃為一個防區設衛,約5,600人為一衛。明代共有衛547個,下設千戶所、百戶所,軍士有軍籍,世襲為軍,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駐防。

        指揮

        軍事編制單位。五代時的后唐已有此編制,即營的組織。至宋代,指揮成為最重要和最普遍的軍事編制單位。軍隊的屯戍和調動往往打亂軍與廂的編制而以指揮為基本軍事單位,額定兵員500人。宋代指揮的統兵官為指揮使與副指揮使。

        中書省

        官署,魏晉始設,為朝廷掌管機要、發布政令的機構。隋稱內史省、內書省,唐復稱中書省。唐代中書省為決策機構,掌佐天子執大政總判省事,其主官為中書令。唐代中書省與門下省、尚書省并為中央行政主干。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執行,而中書省才是中央政務的實際總匯機構。

        六部

        六部之名始于隋唐。從隋唐到元代,六部雖屬中央的重要機構,但不直接隸屬于皇帝。六部按序列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主官為尚書。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將權力分給原屬丞相管領的六部。六部自此直接隸屬于皇帝,成為中央主理政務的最高一級機構。

        戶口

        舊志篇目名。戶口是住戶、家庭和人口的總稱。方志類書中多設此篇目,或標作“戶籍”、“戶口簿”,用以記載區域境內居民的戶數和人口總數。有的除記載戶口、人丁總數外,還旁及歷代人口增減、喪亂流失、遷徙招撫、封邑戶屬、人丁征銀等。新修方志中,戶口納入“人口”一目記述。

        黃冊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人口登記制度。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立。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令在全國范圍內普查人口。洪武十四年推行里甲制度。在此基礎上,對全國人口按所從事職業,主要分為民、軍、匠三類,進行造冊登記。以戶為單位,每戶詳列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等,逐一登記在冊。因送給戶部的一冊,封面用黃紙,故稱黃冊。按規定,黃冊10年一造,每冊一式4份,分別上報中央戶部及省、府、縣有關機構。

        魚鱗圖冊

        始于宋朝部分地區編制的一種土地簿冊,明太祖朱元璋在全國普遍推行。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命在全國范圍內普遍丈量土地,將全國以田地為主的土地的面積、地形、方圓四至、土質,詳列分號,標明田主姓名,繪成圖冊。一式4份,分存各級政府,作為政府征稅根據。因圖冊上所繪田畝依次排列,狀似魚鱗,故稱魚鱗圖冊。

        錦衣衛

        官署名,即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最高長官為指揮使。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將親軍都尉府及下設的儀鸞衛,更名為錦衣衛,下設鎮撫司。除護衛皇帝和管理皇帝出入儀仗外,還兼管刑獄,從事重大案件的偵查、緝捕、審訊、判刑。由皇帝直接控制。朱元璋利用這一組織嚴密的特務機構,強化其皇權專制統治。

        廟號

        新嗣皇帝為已逝皇帝所上牌位之號稱廟號,一般開國之帝稱“祖”,后世有德之帝稱“宗”。

        大事年表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 辛卯)
        五月 紅巾軍起義爆發。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 丙申)
        三月 朱元璋集慶建制。徽州老儒朱升獻策。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癸卯)
        四月 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
        五月 設禮賢館,集劉基、陶安等人講論經史。
        八月 陳友諒中矢死,漢遂平。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甲辰)
        正月 參知政事李善長、大將徐達屢上表勸進,至是奉朱元璋為吳王。建百司官屬。置中書省,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及俞通海為平章政事、汪廣洋為右司郎郎中、張昶為左司都事。
        三月 朱元璋至建康(南京)定大都督府等衙門官制品級。江西行省以陳友諒所用之鏤金床進,朱元璋認為“陳氏父子窮奢極靡,焉得不亡,”即命毀之。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丙午)
        八月 拓建康(南京)城。命劉基等卜地,作新宮于鐘山之陽,在舊城東,白下門之外二里許。(另本作三里許)
        十月 派徐達北征故元勢力。
        十二月 主持營繕者以宮室圖進呈,朱元璋見圖中有雕琢奇麗處,即命去之。
         
        吳元年(1367年 丁未,元至正二十七年) 
        二月 拓建康城完工。
        七月 命選道童俊秀者充樂舞生至是集中。朱元璋御戟門召學士朱升、范權領樂舞生入見。并親擊石磬命朱升辨五音,升不能辨,以宮為徵。
        八月 圜丘、方丘及社稷壇成。圜丘在京城東南正陽門外鐘山之陽;方丘在太平門外鐘山之北,社稷壇在宮城之西南,北向。
        九月 太廟成。在宮城東南,皆南向。置內使監,秩正四品。后改置內使監、御用監皆正三品,各設令、丞、奉御、典簿正三品至正七品,皇門官、春宮門官、御馬司正五品,尚寶司兼守殿、尚衣、尚佩、尚履、尚藥、紀事等奉御,皆正六品。新宮殿成。正殿曰奉天殿,前為奉天門,后為華蓋殿,再后曰謹身殿,皆翼以廊廡。奉天殿之左右曰文樓、武樓。謹身殿之后為乾清宮、坤寧宮,六宮以次序列,周以皇城,城之門南曰午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玄武。
        十月 命百官禮儀俱尚左。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余官皆同。
        十二月 置尚寶司、教坊司官職。尚寶司卿一人,秩正五品,少卿一人,從五品;丞一人,正六品。置侍儀司秩從五品;置教坊司秩正九品,掌宴會音樂,以樂工為之,設大使副使各一人,和聲郎二人。命置內職六尚局。中書左相國李善長率禮官進即皇帝位之禮儀、鹵簿、百官拜位之制,及冊立皇后、皇太子禮儀。
         
        明洪武元年(1368年  戊申,元至正二十八年) 
        正月 初四日,朱元璋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國號曰明,建元洪武。立妃馬氏為皇后,立世子朱標為皇太子。布告天下。朱元璋自舊內遷新宮。置東宮官屬,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徐達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以下官各有兼職。中書省翰林院進郊社宗廟祭儀。
        八月 朱元璋決定實行兩京一都,詔以應天(原建康)為南京,以開封為北京。前后數至北京巡狩。
         
        洪武二年(1369年  己酉)
        二月 得元代十三朝實錄,命左丞相李善長、前起居注官宋濂等人率部分文人纂修《元史》。洪武帝親享先農,耕南郊籍田。
        八月 定內侍諸司制。計:內使監奉御六十人,尚寶一、尚冠七、尚衣十、尚佩九、尚履八、尚樂七、紀事二、執膳四、司脯二、司香四、太廟四、涓潔二。置尚酒、尚面、尚醋、尚染四局,御馬、御用二司、內庫倉及東宮典璽、典翰、典膳、典服、典樂、典乘六局,又置門官。
        九月 作御寶六:白玉三,青玉三,文曰:天子行寶、天子信寶、天子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皇帝之寶。詔建臨濠(鳳陽)為中都。

        洪武三年(1370年 庚戌)
        二月 恢復科舉制度。
        四月 分封諸王,詔封皇子樉為秦王、棡為晉王、棣為燕王、為吳王、楨為楚王、榑為齊王、梓為潭王、為趙王、檀為魯王。后個別人有改封。
        五月 冊貴妃孫氏、充妃吳氏、惠妃郭氏、寧妃郭氏、定妃達氏、順妃胡氏。
        六月 定朝會之禮儀。
        九月 定朝會宴享樂舞之數。
        十月 定文武官冬衣。重定內使服飾之制。
        十二月 作奉??師韓國公李善長致仕。中書右丞忠勤伯汪廣洋為右丞相,參政胡惟庸為右丞。
        四月 冊常遇春女為皇太子妃。
        六月 定中官禁令。定女職之制,設六局一司,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六局,局各領四司,一司為宮正司。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定公主宅制。造紅牌鐫戒后妃之辭。

        洪武七年(1374年 甲寅)
        八月 建立衛所制度。
        九月 貴妃孫氏卒,年三十二歲。
        十一月 更建奉先殿。
         
        洪武八年(1375年 乙卯)
        七月 改作太廟。
        九月 改建大內宮殿。
        十月 命皇太子、秦王、晉王、楚王、靖江王游中都,講武。
         
        洪武九年(1376年 丙辰)
        七月 韓國公李善長之長子李洪,娶皇長女臨安公主。
         
        洪武十年(1377年  丁巳)

        六月 丙寅,命中外政事先啟皇太子,然后奏聞。
        十月 更建大內宮殿成。
        十一月 帝以大內宮殿不侈,謂侍臣曰:“節儉足以養性,侈靡必至喪德……。”己卯,皇次孫朱允炆生。丁亥,冬至日,始合祀天地于奉天殿。
         
        洪武十一年(1378年 戊午)

        正月 封皇子椿為蜀王、柏為湘王、桂為豫王、楧為漢王、植為衛王。改封吳王朱橚為周王。建皇陵碑,帝因儒臣多文飾,親自作文,直述微時艱難,刻之。
        七月 癸巳,皇孫朱高熾生,燕王出,嫡長子。

        洪武十二年(1379年 己未)
        二月 作神樂觀。
        十二月 右丞相汪廣洋,因欺君貶海南,又追殺之。
         
        洪武十三年(1380年 庚申)
        正月 以謀反誅左丞相胡惟庸,并興胡黨之獄,株連者一萬五千余人。
        三月 燕王朱棣之國北平。
        九月 乙巳,萬壽節,御奉天殿受朝,宴群臣于謹身殿,后歲以為常。

        洪武十四年(1381年 辛酉)
        七月 皇后千秋節,始定皇后朝賀禮儀。
         
        洪武十五年(1382年 壬戌)
        正月朔 宴群臣于謹身殿,始用九奏之樂。
        八月 馬皇后卒。年五十一。定皇后大喪禮儀。謚孝慈。
        九月 葬孝慈皇后于鐘山之陽。

        洪武十七年(1384年 甲子)
        十月 冊李氏為淑妃,攝六宮事。不久卒,更冊寧妃郭氏為淑妃,攝六宮事。
         
        洪武十九年(1386年 丙寅)
        八月 皇太子往盱眙,葬三祖帝后衣冠,加修筑,曰祖陵。
         
        洪武二十年(1387年 丁卯)
        二月 帝閱武于午門外。命自今起,將軍、衛士每日習射于午門外。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庚午)
        四月 因涉嫌謀反,賜太師、韓國公李善長死,時年七十七,其家屬七十余人皆誅。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辛未)
        三月 封皇子?為慶王、權為寧王、楩為岷王、橞為谷王、松為韓王、模為沈王、楹為安王、桱為唐王、棟為郢王、為伊王。
        十一月 本年八月皇太子奉命巡撫陜西,至是還京師,獻上關洛形勢圖,擬都長安。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壬申)
        三月 豫王桂改封代王、漢王橫改封肅王、衛王植改封遼王。
        四月 皇太子卒,年三十九。
        八月 葬太子于馬皇后陵之右,謚曰懿文。建宗人府、五府、六部、太常司官署于朝門外,東西向,惟三法司仍太平門外。
        九月 庚寅,冊立皇第三孫允炆為皇太孫。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癸酉)

        正月 冊諸妃生子者。
        二月 興藍玉案。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 戊寅)

        閏五月 八日,帝病危。十日,卒于西宮,時年七十一歲。遺詔,太孫允炆宜登大位。十六日,朱允炆即皇帝位。以明年為建文元年。同日與皇后同葬鐘山之陽,名孝陵。上謚號為“太祖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圣高皇后。(后有改動)尊母妃呂氏為皇太后。
        六月 以受顧命之兵部左侍郎齊泰為兵部尚書,太常寺卿,曾伴讀東宮之黃子澄兼翰林院學士,同參軍國大事。
        七月 齊泰與黃子澄建議削藩。周王朱以謀反罪名被逮捕。征漢中府教授方孝孺至,擢為翰林院侍講。日侍帝左右備顧問。臨朝奏事,臣僚面議之事,命方就殿中批答之。
        八月 廢周王朱為庶人。又命逮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燕王朱棣則疑懼。
        十月 當初隨從燕王來北平的僧道衍密勸燕王起兵。燕王稱病,但暗自練兵。
        十一月 帝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密旨,監視燕王。
        十二月 燕府長史葛誠,奉燕王命奏事京師。帝召見,問府中事,葛誠以實相報。帝遣還,令其在逮燕王時作內應。王有所察覺。

        国产大陆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 日本亚洲欧美色视频在线播放| tom影院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91在线| 亚洲激情电影在线| 亚洲另类图片另类电影|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 亚洲喷奶水中文字幕电影|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 在线综合亚洲欧洲综合网站|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尤物|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 日本亚洲欧美色视频在线播放| 极品色天使在线婷婷天堂亚洲| 亚洲AV无码成H人在线观看 |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APP|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豆国产96在线|亚洲|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频| 亚洲无人区午夜福利码高清完整版|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AA片|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 亚洲国产日产无码精品| 亚洲私人无码综合久久网| 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电影|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福利 | 国产亚洲精品岁国产微拍精品|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W|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中文日韩亚洲欧美制服| 国产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观看| 红杏亚洲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爱AV| 亚洲福利电影一区二区?| 亚洲熟妇无码AV|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蜜臀|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