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初,授課于東北大學,“九一八”事變后至京,代顧頡剛先生講《尚書》于燕京、北京兩大學,后講金文及古籍新證,又代董作賓先生講甲骨文字,并應聘在師范、輔仁、清華、中國諸大學講授古文字學及詩、書、三禮。
1936年受聘為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日寇侵華,北平淪陷,輾轉至昆明,入西南聯合大學任中文系副教授。抗日戰爭期間,后方研究條件很差,但先生授課之余仍堅持不懈進行學術研究,成果迭出。1940年任中文系教授,同時任西南聯大中的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導師。抗日戰爭勝利,北京大學遷回北平,先生繼續擔任北大教授,代理中文系主任。其40年代所著《中國文字學》一書,曾禮先生評價“是在掌握新資料和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嶄新的、理論更嚴密的、方法更科學的文字學體系的一部代表作品”。“他提出的文字學理論,對于使文字學與音韻學、訓詁學相分離,成為一門獨立發展的學科,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同時對文字改革也付出了很大精力。
1949年后,仍任北京大學教授兼中文系代理主任。1952年調入故宮博物院,曾先后任設計員、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列部主任、美術史部主任、副院長等職,并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北京史學會理事、市政協委員等社會職務。
唐蘭先生是著名文字學家、歷史學家、青銅器專家。他終生從事教學及學術研究,論著甚豐,對金文、甲骨文等古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古代史學等諸多領域都造詣很深,且治學嚴謹,學術創見甚多,對所及領域均有很大貢獻。先后發表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年代問題》、《春秋戰國是封建割據時代》、《中國古代社會使用青銅器問題的初步研究》等在學術界舉足輕重的論文50余篇,著述之多,罕與倫比。
1953年至1972年,唐蘭先生數次將收藏銅器等文物捐獻故宮博物院。
王國維
王國維(1877—1927年),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又號永觀。浙江海寧人,近代著名學者。早年結識清末學部參事羅振玉,就讀于東方文學社。1901年赴日本留學,翌年回國,任南通蘇州等地方學堂習。后至北京任學部圖書局協修。從事中國戲曲和詞曲研究。辛亥革命后避居日本,繼又回國從事考訂中國古代史料、古文物、古文字學、音韻學等工作。1922年任清華研究院教授,1927年6月2日,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生平著作62種,主要收在《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文》一書中。
尚書
一為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尚書》即《書經》,內容為商、西周兩代統治者的講話記錄及春秋、戰國時期根據遠古材料加工編成的虞、夏史事。
一為官名,始于戰國,西漢時尚書的地位逐漸重要,隋唐時設三省六部,尚書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歸尚書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書分掌政務,六部尚書等于國務大臣,清代沿襲明制。
北平
即今北京。遼代稱燕京,后稱南京。金代亦稱燕京,后稱中都。元代亦稱燕京,后稱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虜大將軍兼右丞相徐達入元都,詔改大都路為北平府。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改稱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稱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稱北京。
學術委員會
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始建于1953年,最初名為“學術工作委員會”,其委員包括故宮博物院以及社會各界文物專業的知名專家和學者。負責故宮博物院的學術與研究工作。這一學術機構作為故宮博物院的“智囊團”,曾對故宮博物院的建設起過很大的作用,由于歷史的原因,在停頓了三十多年后,到今年終于又恢復了活動。其在帶動我院各項業務工作的蓬勃發展,統籌規劃我院的陳列、文保、科研、出版、網站建設等各項業務工作、集中科研力量重點攻堅等方面將發揮出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