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時間:2013年8月10日9:30—11:30
講座地點:東城區圖書館一層劇場(東城區交道口東大街85號)
講座題目:震古爍今的紫砂器——皇家御藏與宜興紫砂的鑒賞
主講人:于富春
講座提綱:
宜興位于長江下游的太湖之濱,上古時期集濱、海、湖、沼澤多種地貌,荊棘水草蚌殼繁茂,并有恐龍生息繁衍,經過數億年地震地殼變化,形成了獨有的宜興紫砂粘土礦脈,它的文化傳延與馬家浜文化一脈相承。
陶朱公范蠡一葉扁舟西渡太湖隱居宜興鼎山,教會了當地鄉民制陶工藝,被當地居民奉為“興陶祖師”。紫砂壺藝歷來被文人墨客、達官巨卿所珍視,如明代項元汴、董其昌、陳繼儒、周高起、項不損,清代王時敏、王翚、張柯、陳鳴遠、陳亦禧等諸多名士,將詩詞、書畫、篆刻藝術引入到紫砂制作工藝中,將書畫、壺藝、茶趣融為一體,極大地提高了紫砂壺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在明清兩代皇室有著深遠的文化淵源。
如何鑒別紫砂老壺?如何鑒定五色兼備的宜興紫砂原礦?紫砂原礦的微量礦物元素對人體有何益處?主講人以江蘇宜興的地質地貌和歷史沿革為主線,為您詳解宜興紫砂的奧妙。
專家簡歷:
于富春,女,漢族,1957年4月出生于北京,祖籍天津。1976年起就職于故宮博物院,現為副研究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生導師。1985至1988年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專業,期間任《紫禁城》雜志編輯;師從著名文史學者暨文物鑒定學家朱家溍先生,并協助其研究工作至2003年。2004年至今,在故宮博物院科研處從事古代書畫鑒賞研究,及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科基金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研項目、課題的申報、研究、管理等工作,多次參加國內外學術研討會及學術講座。
在研究明清書畫過程中,結合明清文人畫家的文化背景,文人情趣,立足于故宮博物院所藏明清時期紫砂器,研究明清江南文人畫家對紫砂陶藝的影響。對宜興的地質地貌及紫砂礦層的分布、宜興古窯址等做過多次實地調研考察,并在國內知名博物館多次展示宜興紫砂的研究作品、舉辦紫砂壺藝鑒賞講座。
出版專著:
主要有《清康熙文治政策對明遺民畫家石濤的影響》(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8月)、《從康熙南巡觀其治政“清慎勤”》(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8月)、《王翚交游考》(《故宮博物院院刊》,2011年第4期)、《紹述前哲 傳承家風——清代小四王的繪畫風格》(《榮寶齋》,2011年7月第7期)、《山水清暉——王翚及其家族畫藝》(臺灣石頭出版社,2011年8月)等。
“故宮講壇”為公益講座,每月舉辦兩場,有意聆聽的公眾請撥打咨詢電話:64036840,也可登錄東城區圖書館網站www.bjdclib.com,或故宮博物院網站www.yaoqi123.net,了解講座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