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時間:2016年9月25日09:30-11:30
講座地點:故宮學院教學樓408階梯教室
地址:東城區南河沿大街19號北京國際職業教育學校總部校區
講座題目:金窗繡戶——清代宮廷內檐裝修藝術賞析
主 講 人:張淑嫻
專家介紹:
張淑嫻,1987年畢業于南開大學歷史系,獲學士學位。1995年畢業于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獲碩士學位,同年進入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從事于明清皇宮建筑的保護及其歷史與藝術的研究工作。2007年獲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F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工作至今,先后參與了故宮大修項目、建福宮花園復建項目和寧壽宮花園、倦勤齋保護利用等項目中的檔案收集和整理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檔案資料。經過多年的工作積累和學術探索,利用紫禁城建筑室內裝飾保存較為完整、檔案資料較為豐富之有利條件,逐漸將研究重點立足于明清皇宮室內裝飾,對清代皇宮室內裝飾進行較為系統、細致的研究,并將皇宮室內裝飾置于藝術史的范疇下進行探討。
講座提綱:
宮殿作為古代帝王理朝執政、生活起居的處所,承擔了“禮樂”和居住的雙重關系。宮殿建筑的室內空間不僅要體現帝王至尊、君權神授、江山永固的皇權理念,也是帝后們的身心歸宿、精神居住的家園。
清代宮廷內檐裝修極盡奢華,百工技巧,匯聚一堂,工藝繁復,精益求精。內檐裝修以楠木、柏木以及紫檀、黃花梨、紅木等優質木材制作,并運用漆器、竹質、鎦金、嵌鑲等工藝,把漆、竹、金銀、銅鐵、寶玉、象牙、螺鈿、琺瑯、瓷器、織繡、玻璃、書畫等材料用于裝修上,特別是清代乾隆時期是內檐裝修中工藝最復雜、材料最豐富的時期。裝修上雕刻或繪制動物、植物、器物、符圖等圖案,經寫實寫意、夸張變形等藝術加工用于裝飾,并通過它所蘊含的長壽、多子、喜慶、平安、富貴、高潔等吉祥寓意反映出使用者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修養,表現了祈福求吉和趨利避害的心理?;始已b修制作工藝精良,雕刻圓潤深邃,層次分明,鑲嵌嚴絲合縫,渾然一體,打磨細膩光亮,平滑如鏡,配色濃淡相宜,典雅美麗。精美的裝修再配上鏨花、鎦金的金屬飾件,平添了一分華麗。
清代紫禁城宮殿的內檐裝修用精湛的工藝,豐富的材料,繽紛的色彩把室內空間裝點得富麗堂皇,金窗繡戶,使間隔的本意演繹成絢麗的空間。讓我們通過這些精美的裝修構件細細品味皇宮居室空間的藝術,品鑒帝后們的藝術雅趣。
發表論著:
專著:《明清文人園林藝術》,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
論文:《古代建筑中罩的使用及其藝術成就》,《中原文物》2002年第4期;《明清宮殿建筑的室內裝飾》,《中州學刊》2002年第7期;《建福宮花園建筑歷史沿革考》,《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5期;《明代文人園林畫與明代市隱心態》,《中原文物》2006年第1期;《倦勤齋建筑的歷史沿革及其內檐裝修特點》,《倦勤齋研究與保護》,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揚州匠意:寧壽宮花園內檐裝修》,《宮廷與地方:十七至十八世紀的技術交流》,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清代皇家園林的審美裁判》,《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六輯),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建福宮花園和寧壽宮花園:乾隆皇帝的造園理論和實踐》,《故宮學刊》(總第八輯),故宮出版社,2012年;《清代宮廷建筑內檐裝修尺度研究——以〈內檐裝修做法〉為中心》,《建筑史》(第31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乾隆時期地方制作宮廷建筑內檐裝修的特點》,《故宮博物院院刊》2013年第6期?!堆b修圖樣:清代宮廷建筑內檐裝修設計媒介》、《從三希堂通景畫看乾隆時期皇宮通景畫的演變》、《清代皇宮內檐裝修制作機構初探——以清宮檔案為依據》等學術論文。
“故宮講壇”為公益講座,每月舉辦兩場。因場地有限,每場講座限120人,額滿為止。有意聆聽的朋友請登錄故宮博物院網站www.yaoqi123.net,在主頁置頂滾動圖標處選擇“故宮講壇”報名平臺,點擊進入報名頁面(或直接點擊鏈接進入頁面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2353426428100),填寫姓名、身份證號、聯系電話、郵箱等有效信息并提交,通過審核后,網站將自動發送預約號至登記的手機和郵箱,表示預約成功。報名時間:2016年9月22日10:00至23日15:00。講座當天上午8:50-9:30,預約聽眾憑有效證件及預約號領取入場券。也可以關注故宮博物院的官方微博@故宮博物院(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和人民微博)及官方微信公眾賬號“微故宮”,了解講座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