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地點:故宮博物院兆祥所
集合地點: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外西側
集合時間:2018年7月22日9:00—9:20
講座主題:澤古怡情——清代宮廷用硯與鑒藏
主 講 人:趙麗紅
專家介紹:
趙麗紅,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從事中國古代工藝文房用具的研究、陳列、保管工作30余年。先后負責主持的展覽有 “皇家珍藏文房清供展”、“皇家珍藏鼻煙壺特展”、“走進御書房—-清代宮廷文房用具特展”、 “硯德清風—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用硯精品展”等。在《故宮博物院院刊》、《文物天地》、《紫禁城》雜志及相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發表過多篇學術論文。
講座提綱:
硯是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書寫、繪畫用具,其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雛形,經歷代發展演變,不斷推陳出新,直至清代更為興盛發展,并形成獨特的時代風格。
清代宮廷用硯,康、雍、乾時期最為鼎盛,其材質不僅選材優良,而且還精于設計,裝潢考究。在造型、紋飾、雕刻等方面多有創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還參與了硯的設計,康熙皇帝命用松花石制硯,并作《制硯說》,御題硯銘:“以靜為用,是以永年。”雍正皇帝喜好文雅形制,親自參與暖硯的設計,創新有銅爐式暖硯,以及用水屜溫硯的形式。乾隆皇帝崇尚古樸,喜歡鑒古收藏,其稱:“蓋古之物樸于今,今之物華于古。”命內廷造辦處“硯作”制作大量仿古硯,并仿照明人高濂“硯譜”,或宋人蘇軾“硯譜”畫樣制作。御題硯詩作品多達三百首,或引經據典,或詳加考證,并編纂刊刻《欽定西清硯譜》,昭示后人。至今,仍有一些著錄硯傳世。清代后期,宮廷用硯的制作日漸式微,雖然有少量石硯制作,但品質精良者甚少,所制松花石硯、端石硯等,終不及前朝所制。
本次講座重點講述清代宮廷造辦處所制御用硯以及地方織造等按宮廷樣式承辦進貢的情況。主要品種有松花石硯、端石硯、歙石硯、仿古澄泥硯、玉石硯、銅匣暖硯等。這些硯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不僅體現了皇帝個人的藝術品位和儒雅情懷,而且還體現了傳統用硯文化在宮廷的傳播與發展,反映了各個時期手工藝品的制作水平。
發表論著:
編著:《故宮博物院藏--文房清供》,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7月。論文:《清代宮廷文房用具述要》,《走進御書房--清代宮廷文房用具特展》,安徽美術出版社2012年9月;《試析乾隆時期蘭亭題材的器物》,2011年10月《蘭亭國際學術研討會》;《試析乾隆朝毀造墨》,《故宮博物院》院刊2010年3期;《清代御用暖硯》,《紫禁城》總第158期;《乾隆仿古澄泥硯的制作及其時代特征》,《文物天地》總181期;《清代御用文房清供》,《文物天地》總第190期;《明清宮廷御用紙張》,《紫禁城》總第162期;《清代宮廷紫砂文房清供》,2007年《國際紫砂研討會》;《清代內府書籍用紙》,2007年《第一屆清宮典籍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后在2013年由故宮出版社出版)。
此次“故宮講壇”為公益講座。因場地有限,講座限80人,額滿為止。有意聆聽的朋友請進入報名頁面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9448633950911,填寫姓名、身份證號、聯系電話、郵箱等有效信息并提交,通過審核后,網站將自動發送預約號至登記的手機和郵箱,表示預約成功。報名時間:2018年7月19日10:00至7月20日15:00。講座當天上午9:00-9:20,預約聽眾憑有效證件及預約號領取入場券。
特別提示:
1、本次講座活動地點在故宮博物院兆祥所,以活動行網站發送的報名成功的短信為準,沒有報名成功的無法參與此次活動。2、講座位于非開放區,講座過程中請您不要自行離開活動現場,如有特殊情況請聯系工作人員。
3、簽到時間為9:00—9:20,請您安排好出行時間,務必按時抵達。
4、請不要攜帶大型背包進入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