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今北京。遼代稱燕京,后稱南京。金代亦稱燕京,后稱中都。元代亦稱燕京,后稱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虜大將軍兼右丞相徐達入元都,詔改大都路為北平府。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改稱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稱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稱北京。
即今北京。遼代稱燕京,后稱南京。金代亦稱燕京,后稱中都。元代亦稱燕京,后稱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虜大將軍兼右丞相徐達入元都,詔改大都路為北平府。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改稱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稱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稱北京。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我國東北,并進逼華北。為謀文物安全,當時遂有選擇精品遷址儲藏之籌備。文物運輸前,院方向行政院和地方軍政長官發出密電,請沿途保護。路線避開天津,繞道南下,以免遭日軍襲擊。列車全部是鐵皮車,車頂四周均架起機槍,車兩旁逐段有馬隊隨車馳聚,每到一站,地方官派人上車交差。重要關口,車內熄燈。 2月7日 第一批南遷文物起運。古物館452箱,圖書館602箱,文獻館1,064箱,共2,118箱。吳瀛等監運。3月5日抵滬。 3月15日 第二批南遷文物起運。秘書處426箱,古物館384箱,圖書館44箱、文獻館436箱,共1,290箱。俞同奎等監運。21日抵滬。 3月28日 第三批南遷文物起運。秘書處1,013箱又62包,古物館242箱,圖書館477箱,文獻館1,240箱,共2,922箱又62包。程星齡等監運。4月5日抵滬。 4月19日 第四批南遷文物起運。秘書處2,635箱又2包,古物館829箱,圖書館138箱,文獻館1,033箱,共4,635箱又2包。馬衡等監運。27日抵滬。 5月15日 第五批南遷文物起運。秘書處1,534箱,古物館724箱,圖書館154箱,共2,412箱。俞同奎等監運。23日抵滬。 南遷文物總計13,427箱又64包。附我院一同運滬者另有古物陳列所5,414箱,頤和園640箱又8包3件,國子監11箱。 1936年,南京朝天宮文物庫房建成后,南遷文物遂分五批運往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