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京劇之名始見于清光緒二年(1876年)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京劇的形成大致經歷了兩次合流:秦徽合流與徽漢合流。徽班自乾隆年間進京后,以唱二黃調為主,時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黃、昆曲、梆子、啰啰諸腔的基礎上,兼容并蓄,秦腔班的演員有些加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合作的局面。道光年間,漢調(又稱楚調)進京,漢調的西皮調與二黃調第二次合流。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京師梨園出現一番新的氣象,領班的主要演員由旦角變為生角,劇目以老生為主,唱、做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