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西省東北部,原名新平,因地處昌江東南,故又名昌南鎮,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改稱景德鎮,以皇帝年號名。景德鎮地處群山環抱之中,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歷史上曾以瓷、茶而聞名中外。瓷、茶并茂,工商輻輳,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和經濟的發展,曾與湖北的漢口鎮、廣東的佛山鎮、河南的朱仙鎮并稱我國古代四大名鎮。文獻記載景德鎮制瓷始于漢代,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瓷窯遺址為五代時期。明、清以來,隨著歷朝皇帝在景德鎮設御器(窯)廠,專門燒造宮廷用瓷,帶動了民營瓷業的發展和繁榮,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鎮,景德鎮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譽。
別稱撫臺、撫軍、撫院、部院等。明永樂年間以朝臣巡視地方、安撫軍民,謂之巡撫,或名鎮守,非地方專任,事畢即停。明宣德五年(1430年)始于各省專設,成為定員。景泰四年(1453年)加都御史銜。名稱以管轄地區及職責不同而時相參錯。巡撫兼軍務加提督,有總兵地方,加贊理或參贊。所轄多、事眾者,加總督。有總督兼巡撫、提督兼巡撫以及總理巡視撫治等員,皆加都御史銜或副都御史銜。與總督同為地方最高長官。清初沿明制,無定員。后來每省均一,或由總督兼任。乾隆十四年(1749年)定,巡撫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是否兼兵部侍郎銜由吏部請旨定奪。兼侍郎銜者為正二品。
軍事編制單位。五代時的后唐已有此編制,即營的組織。至宋代,指揮成為最重要和最普遍的軍事編制單位。軍隊的屯戍和調動往往打亂軍與廂的編制而以指揮為基本軍事單位,額定兵員500人。宋代指揮的統兵官為指揮使與副指揮使。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藍花瓷的專稱。因藍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屬釉下彩。其原料為含氧化鈷的鈷土礦,以藍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繪紋飾,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中一次燒成。元代景德鎮已能燒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變了青瓷為主的局面,成為明、清兩代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
唐人對黑色釉地上飾以天藍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稱謂。唐代工匠為了改變黑釉瓷器的單調色彩,創造性地在黑色的鐵質底釉上施加以銅、錳、鈦、磷酸鈣等為原料的釉料,經高溫燒制,釉料相互融合、浸潤,變化出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紋,深受人們的喜愛。其產地主要有河南魯山、郟縣、內鄉、禹縣及山西交城等地,產品以腰鼓最為著名。 20世紀60年代,以陳萬里、馮先銘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先后在河南省的魯山、郟縣、內鄉、禹縣及山西交城等地發現唐代燒制花瓷的窯址。其制品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為黑色或黑褐色釉飾以月白或灰白彩斑,多產于河南魯山段店及禹縣下白峪和山西交城;一類為黑色、褐色或鈞藍釉色飾以天藍色彩斑,出產于河南郟縣黃道窯和內鄉二處。這些窯址出土的標本為我們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產狀況。
低溫黃釉瓷器創燒于明洪武時的景德鎮官窯,以后各朝多有燒造。以“黃”與“皇”諧音,故以黃色象征皇家的尊貴,黃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黃釉瓷器均采用兩次燒成,即先高溫燒成澀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黃釉,再入窯經850-900℃烘燒而成。由于黃釉瓷器常以澆釉法施釉,故有“澆黃”之稱。對于顏色嬌嫩如雞油者,人們又稱之為“嬌黃”或“雞油黃”。統觀歷史上的黃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產品最受稱道,被視為黃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潔,釉色淺淡嬌嫩。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諸多弘治黃釉瓷器來看,其呈色幾無差異,表明當時黃釉瓷器燒造技術之嫻熟。
陶瓷裝飾技法之一。用竹、骨、鐵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狀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體上刻出花紋。其特點是雕刻較深,花紋有層次。刻花在宋代陶瓷裝飾中極為普遍。如耀州窯、定窯、磁州窯、景德鎮窯等刻花都各具特點。刻花一般常與劃花結合運用,故亦常稱刻劃花。此種技法至今在陶瓷器制作中仍有使用。
一般認為“軍持”原是印度語“knudikā”的譯音,也稱“軍持”、“君持”,意思是“瓶,水瓶也”,為佛教僧侶“十八物之一”,用以飲水或凈手。文獻記載軍持的生產和使用最遲在晉代就已開始,考古發現證明,軍持始于唐,盛行于宋元。元代以德化屈斗宮窯的青白釉軍持最為有名,造型為喇叭口,折腹,器體較矮。明清時期,在肩腹之間安上一個豐肥的乳房狀流,壺口和注口都加蓋,便于保持衛生。壺的腹部和流的底部均圓廣,而瓶口和注口都狹小,因而不易傾覆,便于攜帶。已發現的軍持產地有唐代北方的白窯窯場、湖南長沙窯;宋元時期的定窯、福建德化窯、泉州的磁灶窯和廣東的西村窯;明清時期的景德鎮窯等。
梵文 (Avalokitesvara)的意譯,觀世音的略稱。其與大勢至菩薩同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稱為“西方三圣”。又是我國佛教中的四大菩薩之一。佛典稱觀音為發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薩。又作光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觀世自在菩薩、觀世音自在菩薩、現音聲菩薩、窺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