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受聘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并作專場學術講座
        原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受聘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并作專場學術講座
        原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受聘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并作專場學術講座
        時間:2016-09-07

          作為一名“宮齡”38年的老故宮人,原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近日受北京故宮邀請來京,于9月6日、7日在故宮進行了兩場學術專題講座。此次,她還獲聘擔任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一職,由故宮研究院院長鄭欣淼親手向她頒發了聘書。
          此次講座,馮明珠準備了臺北故宮博物院發展博物館文化創意,以及9月4日剛剛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落幕的《嘉慶君•游臺灣——清仁宗文物特展》兩個題目,講座受到北京故宮以及在京博物館同行并各界文化人士、媒體人士的熱情歡迎,場場呈現聽眾爆滿盛況。

        馮明珠談博物館“與時俱進”的文化創意發展

          本場講座中,馮明珠談到博物館的文化創意發展,可分為狹義與廣義兩方面,狹義是指博物館開發產制的文化創意商品;廣義是指博物館因應社會環境與科技新知的快速變化,在營運與管理上作出“與時俱進”創新與創意發展。她以其所服務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為例,分享所主導的博物館的文化創意發展。
          她介紹了臺北故宮博物院已故秦孝儀(1921-2007)院長于1983年出任院長后提出的“從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營運準則,這一準則影響臺北故宮博物院發展至巨,特別在博物館文化創意發展上,于是開辦“紙上故宮”,一本輕松易讀、圖文并茂普及性的期刊《故宮文物月刊》由是誕生,迄今已發行400多期;出版了一系列《故宮青少年叢編》及《國寶娃娃入寶山》,配合青少年課外及親子閱讀;同時也由故宮研究同仁組成創意發想團隊,從故宮典藏出發,發掘元素,開發出一系列與生活結合的衍生性商品,例如絲巾、領帶、領帶夾、布料、桌巾、壁飾、抱枕、雨傘、扇子、錢包、鏡子、名片匣、鑰匙圈、筆記本及文房用具等;故宮科技室也從研究古人燒造技術出發,經由技術與模具轉移,官產合作,仿制各式銅器、瓷器、漆器、玉器、墨及手工紙等等,由是故宮禮品供貨商店名聲雀起、業績大漲,而適時又引進百貨公司營銷制度,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文化創意產業開啟了一條康莊大道。
          馮明珠還談到其本人自1983年起即參與并逐步走向主導故宮各方面的文創發展,篳路藍縷,點點滴滴,記憶猶新。從分享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發展談起,談博物館如何打造品牌、營銷文化、制造產值、帶動社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創新業績,最終回歸博物館的核心功能:教育與公益。
          她回顧近30年來影響博物館發展的新動能包括:數字科技的發展、文化創意新思維的提出及新媒制作的影響等,致使博物館營運起了很大的變化,從傳統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功能,擴展到兼顧休閑育樂、城市觀光、創意加值等多元發展,凡是能與時俱進,配合時代脈動的博物館,便能贏得大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的喜愛,吸引著新時代入館參觀,參與博物館事業。分享了臺北故宮博物院如何應用數字科技與新媒體藝術,創新展示手法與創意制作,成功地讓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兼顧博物館傳統功能外,更邁向無墻博物館、行動博物館、云端博物館與新媒體藝術博物館之列,將博物館的服務與教育推向更廣,帶動臺灣文化創意產業鏈的發展,贏得年輕朋友們熱情參與及回響。

        馮明珠細說“嘉慶君•游臺灣——清仁宗文物特展”

          “嘉慶君?游臺灣——清仁宗文物特展”是馮明珠于今年5月卸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博物院院長之職前策劃的展覽,配合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同時開幕,于9月4日剛剛閉展。她表示,策劃該展的原由是受到臺灣地區一則古老傳說“嘉慶君游臺灣”的啟發,這一傳說在臺灣中南部地區流傳很廣,鄉民迄今仍深信不疑,被寫成小說文本后又被藝文影視界不斷發展傳唱,特別是編成電視連續劇播出后,更成為市井小民家喻戶曉的鄉土說唱劇,搬演迄今方興未艾。傳說嘉慶皇帝為太子時曾游臺灣,臺灣中南部許多名勝古跡因攀附嘉慶君曾經到訪,成為旅游景點,然證之于歷史,嘉慶皇帝登基前或即位后均未曾到訪臺灣,為何有此傳說?興起于何時?這引起了研讀清史的馮明珠的好奇,于是結合故宮同仁探究其成因,并結合人物、歷史與傳說策劃展覽。此次特展將傳說主人翁遺存下來的文物,送到坐落在傳說源頭地的故宮南院展出,讓臺灣鄉親親炙嘉慶其人。
          傳說故事中的嘉慶君總是以正面形象登場,他鋤強扶弱,親民愛民,貼近鄉土;他福大命大,遇難總有貴人相助;這與清仁宗的治臺施政有無關系?他與王得祿(1770-1841)的君臣關系、他殲滅了大海盜蔡牽(1761-1809)、他裁定噶瑪蘭建廳等治臺政績,是否助長了臺灣鄉親對這位君王的好感?嘉慶皇帝的藝術品位如何?他的文化事業如何?其人其政又如何?
          馮明珠介紹說,以歷史人物為主軸策展,涉及如何以他遺留下來的文物詮釋其人。策展人詮釋展覽與史學工作者解釋歷史在態度與精神上是一致的,只在材料取舍上有所不同;史學工作者翻閱浩瀚史料,論述歷史事件;策展人除要閱讀史家論述外,還要配合策展主軸,檢視文物,安排展件,在兼顧歷史性、藝術性、趣味性及可看性等前題下,以文物鋪陳展覽。經過近兩年的研究、選件與規劃,“嘉慶君?游臺灣——清仁宗文物特展”終于以“嘉慶皇帝與臺灣”、“嘉慶皇帝其人”、“宮廷收藏與藝術”、“文化事業”與“安內靖亂”等5單元開展。傳說中嘉慶皇帝為太子時登臨過座落舊嘉義地區的太子樓已不復存在,但以典藏清宮文物為主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博物院南部院區卻選址落腳于傳說源頭地嘉義,歷史的因緣巧合耐人尋味。展覽大膽地從正面詮釋這位站在大清王朝由盛轉衰關鍵時期的君王,看他如何努力匡時杜弊,穩住大清江山;看如何延續盛清三朝藝術與文化成就,發展出嘉慶朝特色;以及他與臺灣深厚的情緣。

        馮明珠個人經歷

          馮明珠1974年畢業于臺灣大學歷史系,1978年取得臺灣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學位。1978年起擔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博物院與國史館合聘之研究助理,從事《清史稿》校注工作長達六年。1985年留任于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歷任薦派干事、編輯(1985-1987)、副研究員(1987-1996)及研究員(1996-迄今)。2000年兼任圖書文獻處策展科科長(2000-2005),2005年代理處長并于次年真除(2006-2008)。2008年5月聘任為故宮博物院政務副院長,2010年4月轉任為常務副院長;2012年9月榮升為院長,迄2016年5月退休。
          學術研究專長為清史、藏學及檔案學,有豐富的著作與學術研究論文,并曾擔任《故宮學術季刊》與《故宮文物月刊》雙主編十余年。1983年始即參與故宮文創發展,1998年推動并執行故宮數字典藏,深具博物館行政與策展經驗。

        故宮研究院介紹

          故宮研究院成立于2013年10月,是故宮博物院為與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開展合作研究和交流而成立的非建制的綜合性學術機構。即以故宮博物院在職和退休專家學者為主體,積極吸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取長補短,共同建構開放式的高端學術平臺。
          截至目前,在故宮研究院旗下,經過整合、充實和補充,已有研究室、故宮學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獻研究所、明清宮廷歷史檔案研究所、古建筑研究所、宮廷戲曲研究所、明清宮廷制作技藝研究所、文博法治研究所、陶瓷研究所、書畫研究所、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宮廷園藝研究所、中國畫法研究所、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所、中國書法研究所等16個所(室),基本完成了故宮學術的總體布局和機構建設。
          故宮博物院是全國首家設立大型學術研究機構的博物館。以學術研究為引領,聚攏、吸納各方面的學術研究人才,充分發揮業務人員的學術專長,聘用的專家崗位明確、任務明晰、權責明了,從而保證各項目順利進行。院內外專家學者有機地組成簡潔高效的項目團隊,承擔大型學術項目。
          故宮研究院所聘任的顧問都為德高望重、學養深厚的學者,負責對故宮學術發展建言獻策,參與學術評判。如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饒宗頤、著名畫家崔如琢被聘為榮譽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傅熹年研究員、著名古文獻專家李致忠研究館員和德國海德堡大學科學院院士、著名漢學家雷德侯教授、英國牛津大學前副校長杰西卡•羅森女勛爵都受聘為故宮研究院顧問。

        故宮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宮研究院是以開放的學術胸襟、創新的機制接納國內外學術界熱心于故宮學術研究的人才,與院內的專家學者共同構建的高端學術研究平臺。故宮研究院成立后,將深入開展對明清宮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檔案的研究,組織實施國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課題項目,搭建兩岸故宮的科研合作平臺,在國內外積極開展博物館館際之間和與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學術合作與交流,不斷培植新生的學術力量,以此全面帶動學術研究、展覽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努力成為文博界學術研究的重鎮。
        故宮研究院下設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宮學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獻研究所、明清檔案研究所和《故宮博物院院刊》編輯部,并聯系故宮博物院的古書畫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宮廷史研究中心、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蓋全面、專業突出和梯次完備的學術團隊。

        貴人

        妃嬪的稱號。東漢時始置,僅次于皇后。清朝沿用此名,但位次在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之后,品位較低。

        策展人

        通俗地說,就是展覽的“導演”,即那些在藝術展覽活動中擔任構思、組織、管理的專業人員。它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的博物館,起源是由于博物館的收藏品需要不時地向公眾開放,它們不能老是按照年代陳列,必須有主題、有選擇,強調一種編輯的展示概念。這種展示方式漸漸地擴展到當代藝術領域,并為其所吸納。策展人又兼具藝術家組織者、藝術批評家、溝通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梁等責任。對現代展覽來說,有策展人和沒有策展人效果是很不一樣的,展覽是沉悶乏味還是引人入勝,取決于有無策展人,以及策展人的能力高低。

        藏傳佛教

        中國佛教兩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區,發展、傳播于藏、蒙、土、裕固、納西等少數民族地區,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紀佛教傳入西藏,松贊干布、赤松德贊等幾代贊普支持佛教,翻譯佛經,創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發展。 9世紀中葉,朗達瑪上臺興苯滅佛,佛教受到毀滅性打擊。10世紀后期佛教又從阿里和多康地區復興,根據不同的佛法傳承,形成寧瑪、噶丹、薩迦、噶舉等眾多教派。元朝以后,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統治權。藏傳佛教中有由《丹珠爾》、《甘珠爾》兩部分組成的藏文《大藏經》,其寺院組織嚴密,學經制度健全,修行上“顯密并重”。以無上瑜伽部密法為最高最深之法。

        怡红院亚洲怡红院首页| 午夜亚洲乱码伦小说区69堂|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四卡乱码| 亚洲AV无码精品蜜桃| 亚洲三级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小说|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首页| 亚洲高清在线mv|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最新| 亚洲手机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无码a∨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7777| 亚洲精品GV天堂无码男同|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人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 亚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亚洲 | 亚洲综合男人的天堂色婷婷| 亚洲美女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另类精品xxxx人妖|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VA|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 | 亚洲成在人线aⅴ免费毛片 | 国产成人va亚洲电影| 亚洲色偷拍区另类无码专区|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99久久|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妇女无套内射精|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图片小说网站|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亚洲香蕉在线观看|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老司机| 亚洲老妈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五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