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研究院研究室“歷代書畫家族史研究”項目進入第二階段
        故宮研究院研究室“歷代書畫家族史研究”項目進入第二階段
        故宮研究院研究室“歷代書畫家族史研究”項目進入第二階段
        時間:2014-05-27
          家族傳承是中國歷代書畫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系統完整地研究書畫家族是學界首次采用的認識角度:以一個書畫家族的首領為核心,去分析研究該家族的藝術發展史、研究諸書畫家的藝術成就,將單個畫家放之于家族歷史中進行研究,將會涉及到數十位同宗畫家的藝術脈絡及其成就。
          “歷代書畫家族史研究”始于2008年,由故宮博物院的書畫專家和學者首次開辟這一學術研究領域。故宮古書畫研究專家余輝先生作為負責人,組織實施。
          此項研究工作分兩個階段進行:由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出版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百年藝術家族叢書》,約請余輝先生擔任叢書主編,以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團隊(婁瑋、李湜、馬繼革、于富春、楊麗麗、文金祥)為主,會同中央美術學院、首都藝術博物館的專家們完成對9個藝術家族的研究。現已完成了對歷代皇族書畫的研究,陸續在臺灣出版了《趙宋家族》(宋徽宗)、《大明朱氏家族》、《愛新覺羅家族》等皇族書畫家族和《沈周家族》、《項元汴家族》、《胡玉昆家族?高岑家族》、《王翚家族》、《陳書與錢氏家族》和《任氏家族》等文人書畫家族。
          第二個階段從今年開始,準備用3年時間開展對東晉王羲之、宋代米芾馬遠、元代趙孟頫、明代文征明、陳洪綬藍瑛、清代梅清王原祁惲壽平、現代杭穉英、張大千、傅抱石等十多個書畫家族的研究,每本專著規模在10萬字左右,在適當的時候尋求合作出版單位。
          這一學術成果不僅可以開辟新的出版系列,而且對舉辦專題書畫展覽以及學術研討會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和議題,將有益于學界、觀眾系統認識某書畫流派的發展脈絡和傳承關系。特別是第一階段成果均為臺灣出版機構出版,客觀上向臺灣民眾宣傳祖國的傳統文化藝術,使臺灣的年輕一代在文化心理上能夠認祖歸宗,加固連接兩岸的文化血脈,加深民族親情,具有特別的意義。

        叢書

        是把兩部以上的書合在一起出版,再統命以新書名的書。按所包括的書之性質劃分,又可以分為幾種類型。我國古籍中常用的分類法是把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部分,一部叢書所收子目書包含其中兩個部類以上的稱為匯編叢書,如《四部叢刊》;子目書都是屬于一個部類的,稱類編叢書,如《二十四史》,24種書都是屬于史部的,如《二十二子》,22種書都是屬于子部的;所收子目書都是一個人著的稱自著叢書,如《曹月川先生遺書》;所收的子目書的著者都是某一個地方的,或內容都是關于某一地方的,稱郡邑叢書,如《遼海叢書》。中國的叢書始創于南宋,俞鼎孫、俞經的《儒學警語》是最早的一部。

        沈周

        沈周(1427—1509年),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世代隱居吳門,父親恒吉、伯父貞吉均善畫。他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后博學宋元諸家,自成一格。一生布衣,優游林下,為人敦厚,篤于友誼,性情隨和,胸襟磊落,是吳中眾望所歸的賢達長者。 繪畫上擅長山水、花鳥,尤以山水著稱,有粗、細兩種面貌。早年主宗王蒙,上追董、巨,以細筆為主;40歲以后博取諸家,著意于黃公望,風格逐漸變粗,形成粗筆風貌;60歲后汲取吳鎮畫法,筆墨疏簡蒼勁,格調雄健宏闊。其成熟時期的山水,筆墨上既吸收了宋院體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筆致,于蒼中帶秀,剛中見柔。構圖造境方面,無論繁復或簡略,都強調山川宏闊之“勢”,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著意于樸實的“質”,于拙中藏巧。他開創了“吳派”畫風,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

        王翚

        王翚(1632—1717),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畫有家學,初拜張珂為師,專摹元代黃公望的山水畫。后師從王鑒,畫藝大進。經王鑒推薦,又入王時敏門下。在名師指導下,悉心臨摹歷代佳作,且飽覽山川佳勝,終能心手相應,筆墨變化不竭,杰構層出不窮,成為一代巨擘。對于繪畫,王翚主張“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并身體力行,成就超凡。康熙三十年(1691)奉詔入京,主持繪制《康熙南巡圖》,事畢,榮歸故里,以畫終其一生。其弟子眾多,形成了“虞山派”,對后世影響廣遠。王翚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合稱為“清初六家”,亦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并稱“四王”。

        陳書

        陳書(1660-1736年),自號上元弟子,晚號南樓老人,錢綸光妻,陳群之母,浙江嘉興人。幼詠詩禮,好法書名畫,山水、人物、神佛、花鳥、草蟲皆能入畫。有《復庵詩稿》。

        項元汴

        項元汴(1524—1590年),嘉興(今浙江省嘉興)人,字子京,號墨林山人,別號香巖居士、鴛鴦湖長、退密齋主人惠泉山樵、漆園傲吏等,收藏家、畫家。家資富饒,廣收法書名畫,貯于天籟閣中,其法書、名畫以及鼎彝玉石,儲藏之豐,甲于海內,精鑒賞,有“項元汴印”、“子京”、“檇李項氏世家珍玩”、“神品”等鑒藏印數十方。工繪畫,兼擅書法。著有《墨林山人詩集》《蕉窗九錄》等。

        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遷襄陽(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時任書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精書畫,繪畫擅長水墨山水,作潑墨云山,自云:“信筆作之,多煙云掩映,樹石不取細意,似便已。”(米芾《畫史》)創“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評:“老米畫難于渾厚,但用淡墨、濃墨、潑墨、積墨、焦墨,盡得之矣。”(《容臺別集》)所創“米點山水”意過于形,極富筆墨情趣,使山水之格為之一變。 書法初宗二王、顏真卿,后博采眾長,自成一家。用筆變化多端,有“八面出鋒”之譽,結體欹側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為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書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并稱“北宋四大家”。

        馬遠

        馬遠(生卒年不詳,南宋寧宗時期人,大約活躍于13世紀初期),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生于錢塘(今浙江杭州)。其曾祖、祖父、伯、兄及本人均為畫院待詔。從北宋一直延續到南宋。“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后,馬遠的祖父隨著高宗趙構南渡,所以馬遠是在南宋的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出生長大的。他大致的活動時間在南宋光宗、寧宗年間。擅畫人物、山水、花鳥。山水始承家學,后學李唐而自出新意,構圖多用邊角形式,有“馬一角”之稱,是南宋“翰林圖畫院”中的佼佼者。與另外三位畫院畫家李唐、劉松年、夏圭在畫史上合稱為“南宋四家”。

        藍瑛

        藍瑛(1585—約1666年),字田叔,號蜨叟、石頭陀、西湖山民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擅畫山水,早年以摹古為主,宗法唐宋元諸家,尤以習元黃公望、明沈周最有心得,筆致工整細潤,墨色清淡妍靜。中年于傳統的繪畫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繪畫面貌,筆墨蒼勁雄渾,于疏簡粗獷的線條組合中表現高峻突兀的江南蔥郁之景。錢塘又稱武林,后人將藍瑛和從其學畫的劉度、藍孟、藍深等合稱“武林畫派”。

        梅清

        梅清(1624—1697年),原名士羲,后改梅清,字淵公,號瞿山、敬亭山農,宣城(今屬安徽省)人。清初畫家、詩人。工詩善畫,以畫山水、松石、梅花著稱,時有“畫山水入妙品”,“松入神品”,畫梅花“枝干奇古”之評。山水畫大多是黃山景致,風格雄奇豪放,為宣城地區畫壇領袖。梅清的山水畫遠承宋元諸家的遺緒,近學“元四家”和沈周的筆墨技法,又嘗與石濤相互切磋畫藝,故功力尤深。他的創作最重師法自然,曾在各地游歷名山大川,終日面對青山描摹寫生。黃山和家鄉宣城是梅清繪畫中最著力表現的題材。著有《天延閣集》、《梅氏詩略》等書。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出身名門,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又稱“王右軍”。他早年以衛夫人(鑠)為師,草書學張芝,正書則取法鐘繇,又博覽秦漢篆隸碑刻名跡,自出機杼,創出妍美流變的書體,取代了以往古拙質樸的書風,自成一家。評者謂其草書濃纖折衷,真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媚勁健,千變萬化,而體勢自然。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具有繼往開來的巨大貢獻,對日本書法界也有深刻影響.有“書圣”之譽。所書《蘭亭序》尤膾炙人口,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傳世唐代摹本有《蘭亭序》《快雪時晴帖》《喪亂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樂毅論》《十七帖》以及唐僧懷仁集王書的《圣教序》等。

        趙孟頫

        趙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畫家、書法家,字子昂,號松雪、水精宮道人,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歲時以父蔭補真州司戶參軍,入元出仕,歷任翰林侍讀學士、榮祿大夫等職,卒贈魏國公,謚文敏。他對詩文音律無所不通,書畫造詣極為精深,“元之冠冕”。其繪畫取材廣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鳥無不擅長。書法鐘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趙構以及歷代諸家,篆、隸、真、草各臻神妙。倡導師法古人,強調“書畫同源“。其繪畫、書法和畫學思想對后代影響深遠。

        陳洪綬

        陳洪綬(1599—1652年),字章侯,號老蓮、悔遲,諸暨(今屬浙江省)人。明代畫家。早年受業于著名學者劉宗周、黃道周門下,1642年曾到北京為國子監生,授中書舍人,供奉內廷,不久即離京南歸。明朝滅亡后,為躲避清兵,一度在紹興云門寺出家為僧,自號悔遲,亦號老遲。后在杭州以賣畫為生。工詩,擅畫,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精。其畫初受藍瑛影響,后廣泛臨學古人,并大膽創新,所作人物、花鳥形象古拙,擅用夸張變形手法,獨樹一幟,為晚明變形主義繪畫大師。與崔子忠齊名于南北,世稱“南陳北崔”。其畫風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著《寶綸堂集》。

        王原祁

        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號麓臺、石獅道人,江蘇太倉人,王時敏之孫。清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因畫藝,被召供奉內廷,深受皇室青睞,地位顯赫,任《佩文齋書畫譜》纂修官和《萬壽盛典》總裁,官至戶部侍郎,故稱“王司農”。他擅畫山水,其繪畫藝術承緒家學,自幼得到祖父王時敏的刻意指導,一生傾注于筆墨施運的營求中,自稱筆端有“金剛杵”, 畫風中年秀潤,晚年蒼渾。與王時敏、王鑒、王翚合稱清初“四王”。王原祁作為“四王”中最年輕的一位畫家,秉承家學,追摹古法,在不懈創作的同時,以同樣方法再授弟子,對山水畫的發展及“婁東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其對繪畫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清中、后期“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玫)、“后四王”(王三錫、王廷之、王廷國、王鳴韶)。“四王”的繪畫創作繼承明末董其昌的繪畫理論和實踐,力圖集古人之大成,被確立為正統畫派。追隨王原祁的畫家眾多,形成“婁東派”,幾乎獨占了當時的畫壇。著有《雨窗漫筆》、《掃花庵題跋》等。

        惲壽平

        惲壽平(1633—1690年),又名格,字正叔,號南田、白云外史等,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早年工繪山水,宗元人王蒙畫風,筆墨清靈秀潔,意境蕭散幽淡。后改繪花鳥,遠師宋徐崇嗣,近學明人,注重寫生,更發展了沒骨技法。所畫花鳥禽魚很少用筆勾線,主要以水墨直接點染,追求天機物趣,一洗前習的畫法而對后世花鳥畫的創作影響極大,開創了 “常州畫派”。他與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并稱“四王吳惲”,亦稱“清六家”。

        張大千

        張大千(1899—1983年),原名權,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齋名大風堂。生于四川省內江,祖籍廣東番禺。1917年與二哥善留學日本,1919年回國后從曾熙、李瑞清學書畫,1941年赴敦煌石窟臨摹壁畫,開學習敦煌畫之先河,這對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亦曾大量臨摹各種流派,如石濤、朱耷、徐謂、陳淳及宋元諸家。其畫風多樣,人物、山水、花鳥皆能,顯示出多才多藝的藝術風范。1949年后遷移海外,先后在阿根廷、巴西、美國居住,1978年定居臺北。

        日本亚洲高清乱码中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久久久久久| 亚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xxxx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亚洲黄色在线视频| 亚洲第一精品电影网|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亚洲老妈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黄桃|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99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亚洲日本国产乱码va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无码线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 亚洲 有码 在线| 亚洲欧洲专线一区| 亚洲成a人片77777群色|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一无码|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国产一区明星换脸|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果冻传媒|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不卡|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站| 最新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亚洲白色白色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痴汉| 婷婷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