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種花草的盆具。宋代最名貴的瓷花盆品種是鈞窯專為宮廷燒制的玫瑰紫釉器,通常與花盆托一起使用。明、清兩代花盆造型亦很豐富,有葵花式、海棠式、折沿式、長方、正方、六方、八方、橢圓等式,大小不等,以適應不同用途。裝飾上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種。
2015年3—5月間,由故宮博物院與北京工業大學聯合主辦、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與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院聯合具體承辦的“北京工業大學2015年故宮學文化節”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帷幕。故宮10位專家赴北京工業大學舉辦講座,內容包括平安故宮、故宮學、故宮文化遺產保護、故宮歷史與文化等多個方面。
第一講:3月25日下午2:00-4:00,鄭欣淼先生在北京工業大學實驗學院汲學樓第一報告廳為師生們作題為《談談故宮文物藏品的意義》的專題報告。這是“北京工業大學2015年故宮學文化節”首場講座。300余名師生一起聆聽了報告。鄭先生以故宮博物院中豐富的文化藏品為切入點,通過清代頗具代表性的“青玉盆水仙花盆景”、《欽藏英皇全景大典》等深入淺出地講述了清宮文物藏品的來源,清宮收藏的整理與研究以及清宮收藏的意義。他特別指出,我們應當關注藏品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清內府珍藏作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文物載體,是一部濃縮的中華5000年文明史,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歷史文化在故宮的各類文物藏品里均得到充分的印證,其整體上反映著國家的命脈、民族的精神。在現代文化建設中,這些藏品又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對提升民族文化的自覺、自信起著重要作用。
第二講: 4月1日下午2:00-4:30,單霽翔院長在北京工業大學逸夫圖書館報告廳為全場聽眾做了題為《故宮的世界 世界的故宮》的講座,全場聽眾座無虛席。單院長在講座中談到,故宮博物院所擁的三大文化資源,是獨一無二的世界級文化資源,即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木結構宮殿古建筑群,世界上收藏數量最多的中國文物藏品,世界上數量最多且結構最復雜的觀眾群體,這些都說明故宮博物院應該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博物館,一座對于社會民眾和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博物館,一座對于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承擔更加重要責任的博物館。同時,故宮既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地,又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館,還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這些文化身份集于一身,就要求故宮博物院應該通過不懈地努力,成為既值得驕傲,又令人尊敬的文化典范。面對這座歷經滄桑的古代宮殿建筑群,面對這座獨具特色的博物館,面對未來,他提出要做好以下工作:繼續努力完成文物整體修繕工程,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徹底解決故宮存在的火災隱患、盜竊隱患、震災隱患、藏品自然損壞隱患、文物庫房隱患、基礎設施隱患、觀眾安全隱患等7大安全問題,確保故宮平安;通過展示效果的提升、豐富展覽內容、提供優質服務、加強科技支撐、擴大文化傳播等方面的努力,實現從“故宮”走向“故宮博物院”。單院長認為,故宮博物院獨有的三大文化資源,以及面對未來的故宮博物院的三個目標,這些目標構成了故宮人的“故宮夢”。希望通過全體故宮人的共同努力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早日實現保護好故宮文化遺產、建設好故宮博物院的美好藍圖。
第三講:4月2日下午2:00-4:00,故宮學研究所章宏偉所長在北京工業大學逸夫圖書館一層報告廳做了題為《故宮博物院創始人李煜瀛》的講座。報告中,章所長介紹了李煜瀛的生平,并主要論述了他為故宮博物院的成立作出的貢獻。他談到,李煜瀛曾為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早年曾發起和組織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為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貢獻。隨后,他分析了自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清王朝覆滅至1924年期間,紫禁城所處的歷史背景,剖析了從直奉大戰后驅逐溥儀出宮至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之間,與李煜瀛相關的許多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他談到,李煜瀛在驅逐溥儀出宮時被推舉為國民代表。1924年11月20日,清室善后委員會正式成立,李煜瀛擔任委員長。李煜瀛在籌建故宮博物院的過程中,曾力排阻撓干擾,組織專家全面清點宮內文物、圖書、物品,并抓住時機創立故宮博物院,中國博物館事業由此向正軌化發展。在故宮任職期間,設法確保故宮文物、典籍免遭流散。除了詳細講解李煜瀛為故宮博物院成立作出的歷史貢獻外,章所長交叉回顧了故宮博物院成立前后發生的一系列歷史事件,如驅逐溥儀出宮、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易培基盜寶案等。他認為,做學問就如同做法官,要用第三只眼看世界,應摒棄個人情感,以理性的態度看待、評判歷史,力爭“尊重事實,還原真相”。同時,他認為,在故宮博物院成立九十年之際,他介紹一位為故宮博物院成立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歷史人物,是對歷史的尊重,并表達對李煜瀛的敬意。
第四講:4月9日晚6:00-8:00,宋紀蓉副院長在北京工業大學逸夫圖書館報告廳為北工大師生作了題為《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保護科技》的演講,全場聽眾座無虛席。講座中,宋院長主要談到了以下幾個問題:1.文物醫院的基礎,包括傳統的文物修復技術和現代的科學技術手段;2.文物醫院的構建,包括文物保護修復檔案,文物的病害診斷,針對診斷結果會診,結合保護修復工藝展開的科學研究;3.文物的預防科學,包括環境、自然災害及人為風險的預防。宋院長通過大量圖片及豐富的內容,為全場聽眾講解了故宮文物保護修復的理念、方法、技術及傳承。她認為,故宮作為中國最大的博物館,不但收藏了180余萬件(套)的文物,還保存了許多中國古代的特有的傳統手工技藝 。故宮博物院的文保科技部作為文物修復部門,擁有傳統鑲嵌修復技藝、傳統囊匣制作技藝、傳統漆器修復及復制技藝、古鐘表傳統修復技藝、古代木器家具修復技藝等多項傳統技藝,完成了大量的文物修復。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目前仍在加大力度保護故宮特有的傳統工藝,同時也在不斷將自然科學發展的新成果引入現有的傳統工藝技術中。故宮博物院,基于長期實踐,已通過采取各種手段,預防文物可能產生的各種破壞。在未來,故宮博物院會采取更有效的方法,為故宮文物提供更有效的保護手段。
第五講:4月16日下午2:00-4:00,我院研究員李文儒先生在北京工業大學實驗學院汲學樓第一報告廳舉行了題為《故宮文化的價值觀》的講座,全場觀眾座無虛席。李先生在講座中談到,故宮是皇帝的地方,是傳統的文化,歷史的文化,曾經屬于帝制。和我們現在的文化相比,與正在社會主義文化相比,是沖突的。在這樣一個沖突背景下,我們今天從事現代文化這樣一個建設過程當中,要正確區別對待帝制的文化。他認為,講價值觀,就是一種導向,就是一種評價,就是一種目標的追求。對于文化遺產都是存在一些問題,所以,我們對于故宮文化有具體的討論。李先生認為,觀眾參觀故宮博物院,至少還是參觀故宮博物院?這個里面三個概念。就是三個標志,三個形象。皇宮是一個,故宮是一個,故宮博物院是一個。所以,我們想到故宮的時候,是有三種身份的認知,三種身份的演變,三種身份的不同的文化含義象征,這個里面一定有價值觀。通過詳細地分析,李先生總結為:皇宮、故宮、故宮博物院,從文化上面來講是三種文化形態。第一種文化形態就是皇帝做主,最高權利是皇帝一個人的,是天子,就是君主文化。到了故宮的時候,是半民主,半君主。而到了故宮博物院以后,是現代文化的產物,是公共文化體系建設里面重要的一塊,而文化事業單位,則是民主文化的重要內容。
第六講:4月23日晚6:00-8:00,我院研究員李季先生在逸夫圖書館一層報告廳給北工大師生作了《故宮對外文化交流》的報告。報告主題包括2個部分:走向世界的故宮博物院和兩岸故宮的交流與合作。對于第一部分,李季先生基于大量的圖片,論述了隨著新世紀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為中國的博物館走向世界提供了的前所未有歷史機遇。他認為,抓住國家外交大局為文化交流提供的機遇和平臺,充分發揮故宮博物院特有的優勢,迅速在世界博物館大館間戰略合作、大型展覽互換、多層次項目合作與學術交流等方面取得歷史性突破,可以推進故宮博物院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對于第二部分,李季先生通過講述從故宮博物院建院到文物南遷,再到兩岸故宮對話的過程,論述了兩岸故宮是一家,兩岸的文化交流可以磨合彼此之間的差異,推進了故宮博物院作為一個整體博物館的事業發展。李季先生的講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引起了全場聽眾的共鳴。
第七講:5月7日下午2:00-4:00,我院研究員陳麗華研究館員在北京工業大學逸夫圖書館做了題為《清代皇帝一天的生活》的講座,約200名師生參加了講座。陳麗華研究館員在講座中首先介紹了明清兩代皇宮的建構。她將皇權至上思想、封建宗立法制以及宮廷禮儀與眾多樓閣殿宇相結合,為大家帶來了紫禁城意蘊及皇宮價值的全方位解讀。陳麗華研究館員認為,紫禁城是我國古代宮殿建筑發展的集大成者,在建筑技術和建筑藝術上代表了中國古代官式建筑的最高水平。隨后,陳麗華研究館員講解了居住在紫禁城里的清代皇帝。她認為,清朝是由滿族建立的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自太祖努爾哈赤起兵東北,建國后金政權,至溥儀退位,共歷十二位皇帝;康熙、乾隆皇帝可謂清朝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而宣統皇帝溥儀是清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即位時年僅三歲,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再次,陳麗華研究館員介紹皇帝在紫禁城中的生活,包括普通一天和特殊一天的生活。其中,皇帝普通的一天生活主要包括皇帝一天中常規情況下的學習、理政、穿衣、吃飯、居住的情況。她認為,這里所講清代皇帝一天的政務和日常生活,不是具體某天生活的再現,而是根據一天內必要的和主要的活動,濃縮成具有代表意義的皇帝一天生活的圖景。而皇帝特殊的一天,則包括登極大典、大祀、大婚、此外,每年的元旦、冬至和萬壽三大節,宴饗、派將出征、冊封皇后等,皇帝的生活就有特殊的意義了。
第八講:5月14日晚6:00-8:00,我院宮廷部副主任王子林研究館員在北京工業大學逸夫圖書館作了題為《紫禁城的歷史與文化》的講座。王子林研究館員的講座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的內容:紫禁城起源于測天;皇宮的天象;中軸神秘的歷史;紫禁城前朝的歷史文化;紫禁城后廷的歷史文化。他認為:紫禁城的歷史就是中國的歷史,紫禁城的文化就是中國的文化。紫禁城源于測天的文化意義是要敬畏天,但早期還沒對天進行哲學本體的認知,只是對最高權利的界定即“天命神授”。紫禁城比擬天上的紫微垣,是人間的天宮。金水河穿越紫禁城,恰似天上的銀河橫亙。中國人的雄心和寬廣的胸懷,一根貫穿大地的中軸一定會出現。明代中軸上的建筑之多,體量之大,遠遠超越了歷代中軸上的設置。但紫禁城的中軸并沒就此結束,而是向南一直延伸至五嶺,而成為全中國的中軸。 對統治者而言,在儒家看來,生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強調以仁為本,要求統治者替天行道,推行仁政,施善與民。由此可知,紫禁城的背后凝結了中國傳統文化之魂:天地有大德曰生;生生不息,生即是善,即是仁;天地萬物之心-自我之心-仁心-包容,養天地之浩然正氣。天地間最偉大的人,應該是為天下立法,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王子林研究館員的講座為每個聽眾打開一扇重新認識中國儒家歷史與文化的千古窗口,從中國古老文明中誕生的紫禁城,遵循天理之道,布局設計了一座曠古的宮城,把儒家文化的三大法寶融入其中,不僅彰顯了儒家文化的精神,也為我們探循中國文化走向何處提供了可能。
第九講:5月21日下午2:00-4:00,我院研究室主任余輝研究館員在北京工業大學逸夫圖書館一層報告廳給師生們講解了《元代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卷》,全場聽眾座無虛席。講座中,余輝研究館員介紹了黃公望的生平,認為黃公望一生的思想以儒家的入世為起點,最終回到全真教。這是在元代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作出的必然選擇。隨后,他介紹了黃公望作品《富春山居圖》的內容,闡述了部分畫卷被毀后的命運,及數百年來歷經重重周轉,直至現在保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歷史過程。在此基礎上,他討論了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的創作經過和賞析方法。尤其在賞析方法上,他提出應該遠看構圖和氣象,近觀造型和技法,再遠觀意境和格調。講座最后,余輝研究館員發表了自己的對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歷經磨難的感言:三百六十多年前,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因收藏者的愚昧險些造成千古之憾,由于當時賢者的勇氣與智慧使之得以保留,但至今仍身首異處、隔海相望。有幸的是,2012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館將兩圖在臺北合璧展出,它們歷經了362年的滄桑終于有了數月天的團聚,使臺灣的百姓們一飽眼福。當然,絕大多數的大陸百姓沒有看到這一盛況。我們希望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也能夠在大陸合璧展出。余輝研究館員在演講的總結中說:文物收藏的最大忌諱是失散、割裂和分離。國寶級文物越有缺損,就越加遺憾。幸運的是,我們知道它們身處何處,憑借我們中華民族的智慧,相信舊的悲劇總會結束,新的悲劇不再會有。
第十講:5月28日晚6:00-8:00,我院器物部主任任萬平研究館員在北京工業大學逸夫圖書館為北工大師生做了題為《龍鳳呈祥——清代皇帝大婚典禮》的講座。這也是北京工業大學2015年故宮學文化節名家講壇的最后一講,全場觀眾座無虛席。講座中,任萬平研究館員首先介紹了清代五禮(吉禮、嘉禮、軍禮、賓禮、兇禮)的基本概念和數量,隨后介紹了清代禮儀總程序,包括選秀女、復選、婚前禮、成婚禮、婚后禮等內容,并列舉了在皇宮中舉行大婚皇帝。接下來,她詳細講解了各個禮儀過程的具體程序,如婚前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程序,成婚禮包括坐帳、拜堂、合巹,或跨火盆、坐帳、跨馬鞍、合巹等程序,婚后禮包括廟見禮、拜舅姑禮、歸寧禮、廟見禮、朝見禮、頒詔禮、慶賀筵宴禮等程序。任萬平研究館員結合講座內容,展示了大量寶貴圖片資料,再現了皇帝大婚時儀式、宴會、禮器等實景和實物,使全場觀眾大飽眼福。
此次北工大故宮學文化節名家講壇是《北京工業大學——故宮博物院校院合作協議》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不僅推進了故宮學、平安故宮工程在高校師生中的宣傳和普及,而且有利于院校雙方進一步發揮各自的研究特色,協同創新,以“共贏”為目標,在研學方面展開更深入的合作,推動各方在基于故宮學理論學科的全方位合作,服務于平安故宮建設,實現我院文化遺產保護和高校人才培養的共同進步。
栽種花草的盆具。宋代最名貴的瓷花盆品種是鈞窯專為宮廷燒制的玫瑰紫釉器,通常與花盆托一起使用。明、清兩代花盆造型亦很豐富,有葵花式、海棠式、折沿式、長方、正方、六方、八方、橢圓等式,大小不等,以適應不同用途。裝飾上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種。
職官名,見《周禮·天官》,執掌貢賦貨藏,以供邦國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庫或宮廷。
我國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鑄造銅器時,在需鑲嵌部位表面鑄成線槽,將松石、紅銅片或金銀絲、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鑲嵌工藝始于二里頭文化時期,在春秋時期較盛行。
囊匣,又稱錦匣、錦盒,是個廣義詞,涵蓋面較廣,人們通常把軟里、硬面、軟囊、硬囊的囊匣以及書套、畫盒、錦罩等統稱為囊匣。 根據織錦的歷史資料推斷,我國囊匣的制作已有悠久的歷史。從明清時期所產錦的品種來看,匣錦已是三大品種之一(重錦、細錦、匣錦)。可見當時錦匣行業在各地都有較大的發展。 囊匣的制作采用天然材料,外匣的框架由多層草紙板構成,紙板既是承重結構,又是圍護結構。匣外由錦、緞、棉布來裝飾,匣內套盒用紙板、棉花、綢、富春紡等作囊。許多文物囊匣采用的是軟囊或硬囊雙層盒體的結構形式,這樣囊匣的整體強度更高,能抵御外力的撞擊與擠壓,也便于運輸和保管。 囊匣的制作是一種手工藝,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目前,囊匣的設計與制作仍是我國保護文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我國東北,并進逼華北。為謀文物安全,當時遂有選擇精品遷址儲藏之籌備。文物運輸前,院方向行政院和地方軍政長官發出密電,請沿途保護。路線避開天津,繞道南下,以免遭日軍襲擊。列車全部是鐵皮車,車頂四周均架起機槍,車兩旁逐段有馬隊隨車馳聚,每到一站,地方官派人上車交差。重要關口,車內熄燈。 2月7日 第一批南遷文物起運。古物館452箱,圖書館602箱,文獻館1,064箱,共2,118箱。吳瀛等監運。3月5日抵滬。 3月15日 第二批南遷文物起運。秘書處426箱,古物館384箱,圖書館44箱、文獻館436箱,共1,290箱。俞同奎等監運。21日抵滬。 3月28日 第三批南遷文物起運。秘書處1,013箱又62包,古物館242箱,圖書館477箱,文獻館1,240箱,共2,922箱又62包。程星齡等監運。4月5日抵滬。 4月19日 第四批南遷文物起運。秘書處2,635箱又2包,古物館829箱,圖書館138箱,文獻館1,033箱,共4,635箱又2包。馬衡等監運。27日抵滬。 5月15日 第五批南遷文物起運。秘書處1,534箱,古物館724箱,圖書館154箱,共2,412箱。俞同奎等監運。23日抵滬。 南遷文物總計13,427箱又64包。附我院一同運滬者另有古物陳列所5,414箱,頤和園640箱又8包3件,國子監11箱。 1936年,南京朝天宮文物庫房建成后,南遷文物遂分五批運往南京。
滿族,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源于女真。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族為滿洲(今稱滿族)。
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它推翻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各省紛紛響應,并先后宣布脫離清政府統治,清朝統治土崩瓦解。同年12月,孫中山回國就任臨時大總統,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
據《乾隆會典》載,大祀包括圜丘(天壇)、方澤、祈谷、雩祭、太廟、社稷等等祭祀,多為皇帝親祭。乾隆時,改常雩為大祀。皇帝親祭時于大祀前齋戒三日,齋戒前一日沐浴,齋戒日不理刑名、不宴會、不聽樂、不入內寢、不飲酒、不茹葷、不祭神、不掃墓。每祭用牛、羊、豬等大批祭物并伴有樂舞,儀節隆重而繁瑣。
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
冬至,也稱長至,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的當天。古人把冬至以后晝夜長短和氣候條件變化等自然現象,看作是陰陽二氣互相轉化的結果。并認為這是上天賜予人類和萬物的福祉,遂把冬至這天定為一年中節氣的開始。清代皇帝在冬至這天,要親自于圜丘(即天壇)主持祭天大禮,以報答昊天上帝的恩德。除祭天以外,清廷還要舉行盛大慶典活動,并將冬至與元旦、萬壽節并稱為三大節。
黃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號大癡道人。本姓陸,名堅。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晚號井西老人。常熟(今江蘇)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監察御史院當書吏,曾入獄,后隱逸于蘇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專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趙孟頫之“古意”,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訣》。
在今浙江桐廬縣西,相傳漢代嚴子陵曾耕釣于此,因而有名,又稱“嚴陵山”。
清朝挑選宮廷后妃的主要途徑,每三年舉行一次。其制:八旗滿洲、蒙古護軍和催領以上,漢軍筆帖式、驍騎校以上之家13—17歲未婚女子均需參選。參選合格的秀女稱為記名秀女,在戶部造冊,由戶部奏準后咨行內務府,交敬事房。
巹(音緊),是把瓠一分為二。舊時指婚禮上夫婦飲交杯酒。《禮記·昏儀》謂:“共勞而食,合巹而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