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史》發布會現場
作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和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清朝前史》的出版備受學界關注。
該書由故宮博物院明清宮廷歷史檔案研究所所長、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朱誠如教授任總主編。由著名清朝前史學者白文煜、李治亭、張玉興、佟悅、姜相順、李理、李聲能、暴景升等擔任分卷主編。全書共計5卷257萬字,精選珍貴歷史圖片200余幅,上追溯滿洲源流,下連綴明清交替史事,全方位展述了清入關前的史實,為目前學界研究最系統、內容最全面、考證最精詳的一部清入關前史研究著作,代表了我國清朝前史研究的新高度。
《清朝前史》(五卷本)
全書以時間為序,以女真的興起及與中央王朝的關系、民族融合與滿族共同體的形成、清(后金)對遼東漢族地區的統治政策及其作用、明清(后金)之間的戰爭及明清王朝更替的歷史演進為主線,構建起清(后金)從部族到國家演進,并最終入主中原、定鼎天下的歷史過程。第一卷上溯女真源流,下迄女真立國大金、建元天命。側重于理清自明萬歷十一年(1583)努爾哈赤以13副遺甲起兵,建州女真歷經生聚蓄集、輾轉遷徙、部族征戰、開拓田土、內部改制,統一諸部女真,最終定都赫圖阿拉、立國建元的歷史脈絡。第二卷主要展現了努爾哈赤建國稱天命汗后的后金國歷史。雖然跨度僅為11年,但卻是清王朝的奠基時期,在此期間,八旗滿洲和滿蒙聯姻等國家根本制度得以確立,“七大恨”宣告了金明統屬關系的徹底決裂。在努爾哈赤的統領下,滿洲邁出了走向統一的步伐。第三卷主要研究了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皇太極即位稱汗后,至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改元稱帝前這一段歷史,亦即后金政權的“天聰朝”時期。重點論述了皇太極即位的經過及相關問題,同時兼顧金國對外關系的變遷、民族矛盾的轉變等相關史實,深入探討了盛京都城和宮殿的營建及其職能。第四卷論述了皇太極當政后期,即崇德一朝的政治、經濟和國家建設等內容。具體包括改建國號,設立新的國家機構、對外交往、軍隊建設、創建宮廷禮制以及盛京都城和皇宮的建設等。此外,本卷對皇太極的諸位后妃、子女等家眷成員,以及其故去后皇室成員的皇位之爭等專題,也做了較為詳盡的研討。第五卷,以清明戰爭為主線,全面記述了崇德至順治年間近30年的戰爭歷程,全方位展現了清軍鞏固后防、主動出擊、決戰松錦、定鼎燕京、攻滅南明、統一全國的歷史進程。揭示了雙方的力量對比變化、統治者作戰思路的調整,總結了影響戰爭成敗的各種因素。
《清朝前史》附圖
總之,《清朝前史》是該段歷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成功編纂,不但是對國家清史編纂工程的有益補充,也是對清代東北史、民族史、邊疆史、宮廷史等方面的研究起到積極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