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嘯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大衛德講席教授,亞非學院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1999年,擔任博士后研究員;2004年,受聘為都柏林契斯特比蒂圖書館(Chester Beatty Library in Dublin)東亞研究部研究員,之后擔任收藏部主任;2009年,重返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執教。本科就讀于劍橋大學東方研究系(專攻中國研究);2000年,畢業于普林斯頓大學,獲博士學位,師從普林斯頓學派創始人方聞教授,撰寫重新檢視趙孟頫藝術的博士論文。曾多次策劃中國和東亞領域的展覽,并發表多篇學術論文。主要成果:包括2015年出版的《蒙古世紀:元朝時的視覺文化(1271-1368)》(中文版, 2018年,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2010年出版的《趙孟頫:忽必烈帝國的書法與繪畫》(中文版, 2018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目前致力于中國卷軸圖像的視覺性和媒介性的研究。
講座主要討論了末代皇帝溥儀贈予莊士敦爵士的兩件禮物。這兩件禮物被收藏于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圖書館。一件是一柄溥儀寫詩落款的扇子。這柄折扇兩面分別為畫作和溥儀親筆書寫的題跋。但從兩首詩的布局安排及筆觸看,作者明顯缺乏經驗,顯然不是溥儀親筆。另一件是陳舒繪制的《花卉冊》,該冊頁隱含深刻的寓意。馬教授列舉其中幾開展開論述:第一開為牡丹,牡丹花代表吉祥或者富貴,表達了溥儀對老師莊士敦美好的祝愿;第九開,畫面為菊花,題跋道“子美詩情重,淵明酒興賒。辛酉重陽偶作于山城閣中,原舒”,跋中的辛酉重陽為1681年重陽節,而1681年康熙大帝平定三藩之亂,為統一國家清除一大障礙。溥儀贈予禮物的時間為1926年,此時他與日軍勾結企圖實現清朝復辟,六年后的1932年,溥儀在長春成立傀儡政權——偽滿洲國。
接下來馬教授談論了溥儀在時代的風沙塵暴中艱難逃亡的過程。鄭孝胥將溥儀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繪制成手卷,后被陳寶琛題詩并命名為《風移圖》。此后莊士敦根據詩句含義定名為《龍翔圖》。此畫并無真跡可尋,只能以模糊的照片為依據。對于真正的作者,馬教授提出質疑:陳寶琛在題詞中寫“蘇堪作圖”,蘇堪為鄭孝胥的別號,但畫作實際是以小楷書寫“鄭昶恭繪”。莊士敦對于畫家身份的混淆誤認,有兩個猜測,一是莊士敦與陳寶琛、鄭孝胥熟識,故意將此作歸為鄭孝胥;二是鄭孝胥以書法和畫松著稱,理所當然地認為鄭孝胥能夠以書法用筆入畫創作了此圖。實際上,從景深比例、肌理質感、畫面結構和環境渲染方面更像是鄭昶的作品。
最后馬教授講道,這兩件禮物即是皇帝和老師友誼見證,也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時代特征,它們揭開了民國的政治動蕩、保皇黨規章的合法性及混亂的藝術世界。至于《龍翔圖》至今無人知曉是否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