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1日上午,項目組王素先生應邀赴文津國際酒店,參加教育部、國家語委“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與應用專家委員會”會議,針對《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圖冊、甲骨文紀錄片方案、國家博物館甲骨文展覽籌備情況、《一百二十年來甲骨文研究論文精選》選目4個項目組的工作匯報進行評議。
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大陸與甲骨文相關的收藏和研究單位都將推出紀念性展覽和書刊,還要舉行大型紀念會議和學術活動,堪稱時間緊、任務重。而前揭4個項目,都是教育部、國家語委委托項目,更屬重中之重。所幸這4個項目起步較早,準備工作做得較為充分,工作匯報也各有亮點。然而,盡管如此,與會委員還是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改進意見。
王素先生也對前揭4個項目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其中談道:對甲骨文的價值與意義,應有符合實際的判斷。甲骨文并非中國文字的源頭,也不是當時文字的全部。它只是盤庚遷殷至紂王273年在安陽殷墟遺存的占卜文字。商之先世,自契至成湯即遷都8次,成湯之后至盤庚遷殷前又遷都若干次。文化的傳承需要積累和積淀。殷商后期在安陽殷墟定居273年,文化的積累和積淀十分豐厚,所以才能在安陽殷墟發掘到大批甲骨。而在此之前,由于遷都頻繁,在每個新都逗留時間都十分短暫,文化缺乏積累和積淀,考古發掘很難發現文字材料,是很自然的。但不能說在盤庚遷殷前殷商就沒有文字。饒宗頤先生晚年有一部重要著作,名為《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對文字起源有精辟的論述,可以解決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很多問題,值得相關項目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