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2日至14日,“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與研究”項目組成員、副研究館員陳鵬宇、楊楊、李延彥,項目博士后韓宇嬌等,一行4人,赴山東省濟寧市考察調(diào)研。
4月13日,項目組一行到訪中國孔子研究院,并受邀參加“泰山學者”論壇。中國孔子研究院位于山東省濟寧市,是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研究孔子及其思想的專門機構(gòu),具有學術研究與交流、博物展覽、文獻收藏、孔子及儒學研究信息交流、人才培訓等功能。此次論壇由孔子研究院劉光勝教授召集,匯聚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gòu)和高校的專家。學者們圍繞新見材料的發(fā)現(xiàn)、使用方法、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等議題,展開了深入而熱烈的研討。項目組成員在會上,介紹了本項目的最新進展和成果,受到會議代表的普遍關注。
4月14日,項目組一行赴山東文物考古研究所魯國故城調(diào)研,并參觀了魯故城考古站文物標本陳列室。魯國故城位于山東省曲阜市,是兩周和漢代魯國的都城遺址,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考古資料顯示,其平面約呈長方形,共有城門十一個。從魯故城早期的遺存分布來看,周人與殷遺民或夷人聚族而居、聚族而葬,共同構(gòu)成聚落群組。到了西周晚期,開始規(guī)劃營建城墻、城門、道路,居住址面積擴大,突破了原先的聚落布局,由實用性向禮制性功能轉(zhuǎn)變。春秋晚期,周公廟宮城修筑后,魯故城進入成熟的都城形態(tài),禮儀性建筑南東門及闕臺、宮城,與城南部的舞雩臺構(gòu)成了城市的中軸線。春秋晚期,魯故城形成了內(nèi)外兩重城圈,宮城居中,“仕者近宮,耕者近門”的布局,成為影響后世都城“禮”制規(guī)劃的典范。在該站標本陳列室,工作人員為項目組介紹了2018年望父臺墓地和老農(nóng)業(yè)局遺址發(fā)掘取得的最新成果。項目組就城內(nèi)殷遺民墓地、西周至春秋時期宮殿基址以及魯公墓葬等問題與該站工作人員進行了交流。曲阜市為了更好地保護魯國故城遺址和發(fā)展文化和旅游產(chǎn)業(yè),在不斷進行考古發(fā)掘的同時,還在穩(wěn)步推進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曲阜市文物局的同仁向項目組一行介紹了遺址公園的規(guī)劃設計和遠景目標。
同日,項目組一行還赴濟寧市嘉祥縣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館考察。該館是東漢豪紳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組石刻建筑群體,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xiàn)存石闕,石獅各一對,漢碑兩塊,畫像石46方,是漢畫像石刻的代表作品。宋代以來金石家累有著錄,其中的“武梁祠”畫像,最早見于北宋歐陽修的《集古錄》、趙明誠的《金石錄》,南宋洪適又錄其部分榜文、圖像于《隸釋》和《隸續(xù)》,始以“武梁祠畫像”名之。清乾隆年間,著名金石學家黃易(小松)等人掘出了掩埋于泥土的部分祠石。1981年,考古工作者對石祠進行了全面發(fā)掘,重新對武氏祠布局做出了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