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2019年10月20日下午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召開戰略合作座談會,并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啟動戰略合作,深入開展文物保護與研究、人才培養等工作。會上,故宮博物院與北京大學簽署合作協議。以共建研究中心為平臺,合作開展文博人才培養、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等工作。
11月14日下午在紫禁書院,故宮研究院邀請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訪問教授、日本就實大學人文科學部教授、著名歷史學家李開元先生做了一場題為“荊軻刺秦王:《史記》中的口述史學”的講座。此次講座由故宮研究室副主任于慶祥主持,來自院內外的同仁聆聽了講座。
《史記》是經典。在這部經典中,荊軻刺秦王,與鴻門宴和項羽之死并列,是三篇膾炙人口的名文,千古傳頌,可謂是經典中的經典。不過,這三篇名文,因為太精彩,一直受到中外學者的質疑:究竟是文學還是史學,是虛構還是紀實,是太史公的秉筆直書還是神來之筆?新的研究表明,這三篇名文都是基于親歷者的口述寫成的紀實文學,是中國口述史學的先驅。
本次講座,李教授首先帶領大家先一起解讀了《史記》中的荊軻刺秦王的精彩片段,分析了史書中記載的幾個相關人物(秦王、荊軻、秦舞陽、夏無且)以及荊軻刺秦王的細節,講到“荊軻顧笑武陽”、“秦王驚,自引而起”、“負劍”等動作李教授還親自示范,富有戲劇舞臺效果。
接著,對荊軻刺秦王的種種細節從歷史學的角度進行了一一解讀:1.夏醫生是當事人。《史記·刺客列傳》結尾處太史公曰“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游,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有交往,從夏無且那里得知事情的詳細,公孫季功和董生又把這件事講給“余”(司馬遷之父司馬談)聽。2.講故事和聽故事的人。從上面話中我們可以得知(1)荊軻刺秦王時夏無且在現場,是見證人。他親身經歷了此事,并用藥箱投荊軻,事后得到賞賜。(2)夏無且是故事的講述者。(3)公孫季功和董生是轉述者(4)司馬談根據公孫季功和董生轉述寫成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此外,《史記》原文“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擿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從“左手”、“右手”、“左股”、“八創”這些詞匯交待十分詳細 ,畫面感極強,也符合一個從醫人員的對肢體的細致觀察,從側面反映了夏無且是此事的親歷者。由此看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是根據當事人口述寫成的歷史記事,所以精彩到難以置信。3.“負劍”。李老師通過對秦始皇陵墓出土一號銅馬車御傭的仔細觀察發現了秦朝人佩劍的方式,“負劍”問題迎刃而解。后來,李老師分析了荊軻刺秦王不成功的原因:1.荊軻劍術不精2.刺秦王者本是秦舞陽3.荊軻與秦舞陽臨時換了位置4.秦始皇體能好運氣佳。
最后,李老師結合歷史學的知識構成即“3+N”的世界。三個基礎世界(史珍、史料、史書),《史記》屬于歷史學第三世界,當事人口述是其史料來源之一,具有可靠的信托性。《史記》是文學與史學尚未分家時期的著作是 “諸子之別家”。講座結束后,聽眾與李老師進行了深入交流互動。針對假設秦王被荊軻刺死,歷史將如何演變問題,李老師做了自己的猜想,如果秦王被刺死,繼位的者有可能是公子扶蘇,秦統一天下的步伐可能放緩,但不會停止;如果秦王被刺死秦朝不會二世而亡,它的統治可那會延續幾代。
李老師廣博的知識和深入淺出的分析,給我們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認識歷史的視角。故宮與北大的合作,就是想把學術界新的研究方法引進故宮,開闊故宮學術的視野,打開思路,邁向學術的前沿。
李老師的講座作為故宮與北大簽署合作協議以來的第一場講座,雙方將以此為契機展開學術上的廣泛交流。早在10月份,故宮研究院就積極地與北大文研院進行溝通,多次跟各位老師確認講座時間、講座題目、講座內容等具體問題,制定工作方案。人研院的老師更是熱情高漲,精心選派老師,把最優秀的講座推送到故宮來,讓我們享受到了一場精神盛宴。
此次講座現場氣氛十分活躍,特別是李老師聲情并茂的講解讓大家意猶未盡,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通過李老師的講解,我們對《史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使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認識歷史,對我們今后從事史學研究很有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