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下午,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朱萬章先生在紫禁書院做了題為“明清肖像畫的傳移摹寫與鑒定”的專題講座。此次講座為故宮研究院學術講壇第七十六講,由故宮研究院主辦,古書畫鑒藏研究所、研究室承辦。研究館員余輝先生主持。
朱萬章先生演講
此次講座為疫情以來故宮研究院舉辦的第一場現場講座。聆聽講座的不僅包括來自院內各個部門的同仁,并且,研究院還通過公眾號預約的形式,邀請了十位院外聽眾參加。目前,研究院學術活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逐步有序推進。今后將通過故宮研究院學術講壇這一平臺,邀請院內外專家及聽眾,共同開啟學術交流。
明清肖像畫的一大特點是傳移摹寫。其肖像畫的來源除對景寫生外,大多源自對他人作品的摹繪,也有一些來自于想象圖之。由于陳陳相因和臨摹仿造,故常常出現同題多畫,或雙胞胎(多胞胎)現象。怎樣區分肖像畫的母本,以及怎樣鑒真與辨偽,也就成為明清肖像畫研究的一項重要工作。
朱萬章,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從事書畫鑒藏與美術史研究,著有《書畫鑒考與美術史研究》《銷夏與清玩:以書畫鑒藏史為中心》《書畫鑒真與辨偽》《過眼與印記:宋元以來書畫鑒藏考》《畫外乾坤:明清以來書畫鑒藏瑣記》《畫里相逢:百年藝事新見錄》《此中有真意:葫蘆在中國畫中的嬗變》等。同時兼擅繪畫,出版有《一葫一世界:朱萬章畫集》《學·藝:朱萬章和他的藝術世界》和《學之余:朱萬章繪畫近作集》。在此次講座中,朱萬章先生聯系近期在國博舉辦的“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以此為專題,對明清時期肖像畫的形成與鑒藏展開生動的講述。
朱萬章先生首先介紹了明清肖像畫的一題多畫現象。以曾國藩像為例,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清無款《曾國藩像》,題云摹自馬鑄舊影。馬鑄曾為曾國藩畫像,曾國藩日記中有記載,云:“馬與余對坐,……約半個時辰畫畢,持與家人,以為頗肖也。”這幅曾國藩像應是最接近真貌者。此外,還有清吳新銘《曾文正公像》(南博本)、清無款《曾國藩像》(國博副本)及私人藏清無款《曾國藩像》,面貌十分相像,應都來自于同一底本,由此可見明清肖像傳移摹寫風氣之盛。
清無款《曾國藩像》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關于明清肖像畫的傳移摹寫與陳陳相因,朱萬章先生以趙孟頫畫像為例,列舉了禹之鼎、俞明和適云所繪趙孟頫像,三者非常相似。葉衍蘭繪趙孟頫像則補為全身像。再如諸葛亮像。畫史最早記載畫諸葛亮像者是閻立本,惜其不傳。國家博物館藏明人繪《諸葛亮像》為存世較早的諸葛亮畫像。再如蘇軾像,明清時期蘇軾像的繪制最盛。正在展出的《東坡先生小像》(國博本)和《蘇文忠公像》(粵博本)形象非常相近。故宮博物院和廣東省博物館均藏有朱之蕃的《東坡笠屐圖》,兩件上都有翁方綱的題記,兩件都是真跡,都收錄到《鑒定組圖錄》中。
左:清朱之蕃《東坡笠屐圖》故宮博物院
右:清朱之蕃《東坡笠屐圖》 廣東省博物館
朱萬章先生進而以朱元璋像為例,談及明清肖像畫的正形與異像。在清人胡敬的《南薰殿圖像考》中,記載的朱元璋畫像就有十二幀之多。這些畫像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天庭飽滿,俊朗和煦,如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明太祖全身坐像及晚年半身像等,均屬此類,稱為正形像;一類為下顎凸出,臉頰拉長,面頰布滿黑痣,如中國國家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明太祖全身坐像等,稱為異形像。
左:俞明《朱元璋像》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右:《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半身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關于朱元璋真實形象的記載,有不同說法。《蓬軒類記》載:“高皇嘗集畫工傳寫御容,多不稱旨。……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進,上覽之,甚喜。”有可能朱元璋出于安全考慮,不欲令人知曉真實樣貌,另一種說法是朱元璋是通過起義奪得皇位,為彰顯政權合法性,特地將自己形象塑造成奇人異相。在這里,朱萬章先生提到一則材料,即《越人三不朽圖贊》:“陳行父公思道,字執中,山陰人,洪武己丑進士,主政比部……更有二異:公貌酷肖御容,與黃子澄同籍同官復同年同月日時生。”陳思道像目前存世,通過對比,可知朱元璋真正的形象應該是他的正形像。
朱元璋的異形像之所以在民間流播甚廣,其主要原因在于朱元璋貴為九五之尊,民間往往將其神化,容易滿足普通民眾對皇帝的神秘心理,再加上朱元璋本人對其異形像推波助瀾,因而自明代洪武年間直到清代,關于朱元璋的異形像就大行其道。
最后,朱萬章先生以趙之謙畫像為例,探討了清代肖像畫的摹寫與作偽情況。清同治七年(1870年),時年四十二歲的趙之謙在杭州與楊憩亭訂交,楊為趙畫肖像,為目前所見趙之謙畫像中最早者。原件原為日本私人藏,二戰時被毀。傳世者有西泠印社藏刻石拓本。
右:《趙之謙像》 西川寧摹本
此畫像又有日本西川寧摹本。西川寧,字安叔、號靖闇,為日本書法家、漢學家、書法理論家。明治時代書家西川春洞(1847-1915)第三子。自幼濡染書法,學習書學。尤其欽慕趙之謙。其所繪趙之謙像也是根據楊憩亭本摹繪的。又有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葉銘摹本。見于趙之謙《觀自得齋印集》。趙之謙立像,又有浙江省博收藏吳待秋畫趙之謙全身像。
吳待秋畫趙之謙肖像畫
而一些衍生仿品,有水平較低,容貌滑稽者,又有將其他清人畫像搬來,又改易年歲,偽稱趙之謙像者,不一而足。
清代以來,肖像畫在母本之外,往往多摹本,甚至衍生出很多仿品、贗品。摹本的功能在于傳播與留存,而仿品、贗品則多為牟利。從趙之謙肖像畫的摹本、仿品、贗品等可看出,在肖像畫鼎盛的晚清時期,辨偽與鑒真是研究肖像畫的重要一環。區分母本尤為重要。
朱萬章先生最后指出,在明清肖像畫中,還出現一個書畫鑒定家徐邦達所指出的現象:一些肖像畫往往被人改頭換面,或者由無名的畫家(包括補景)改為有名的;或畫中人改為大名人;有些收藏者不喜“影像”,又把它挖改成一般的人物畫。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反映出書畫作偽者不同的心態和目的,也是我們在關注明清肖像畫時必須要引以為鑒的,這是考察明清肖像畫的重要前提。
在此次講座中,朱萬章先生聯系國博明清肖像畫展,從明清肖像畫的一題多畫、傳移摹寫與陳陳相因、正形與異像及摹寫與作偽四個方面,層層深入,并通過一系列典型范例,探討了明清肖像畫傳移摹寫與鑒定的重要問題,給大家講授了生動精彩的一課。余輝先生表示,對文物的研究已經進入細究的時代,同時還要有宏觀意識。近年來,社會公眾對博物館的要求提高了,需要我們對文物有更深的認識,更豐富的研究。朱老師對明清肖像畫的細化研究,橫向聯系、縱向比較的方法,給我們以深入啟發。聽眾圍繞明清肖像畫相關問題紛紛向朱萬章先生進行請教,現場氣氛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