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下午,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先生在北京大學做了“文化忠實守望者,再談文化遺產保護路徑”的學術講座,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研究室主任王子林等出席活動。北京大學郝平校長在臨湖軒與趙國英福副院長一行進行了座談。郝平校長表示,雙方應該繼續加強交流,共同搭建學術平臺,實現學術資源的互動。單霽翔先生肯定了北京大學的文博人才培養,希望更多的北大學子投入到文物保護研究中來。趙國英副院長稱雙方自2019年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至今,迅速落實合作項目,相繼推出學術講座和兩項精品課程,未來將繼續攜手推動雙方的學術發展。
2019年10月,故宮博物院故宮研究院與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啟動“故宮與故宮學”系列講座。2019年已開展三場講座,2020年雙方深化合作項目,繼續推出系列講座第四場,由北京大學文研院院長鄧小南主持。
講座開始,單霽翔先生稱,新冠疫情使人類社會前所未有地對生存環境有更多的期盼,城市是我們子孫后代生活的家園,社會發展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如何在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過程中使人居環境得到可持續發展,是時代的難題。因此我們需要借助中華傳統文化的力量,從中汲取智慧。單霽翔先生從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遺引入,講述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歷程。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不是國家、民族獨有的,是人類共同的遺產。1985年,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87年,第一批文化遺產申報成功,改變了對文物保護體制的認識;1997年,隨著平遙古城和麗江古城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引發強烈申報世界遺產的熱潮。2019年,隨著良渚古城的申報成功,我國成為全世界擁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最多的國家。我們在申遺過程中,不斷進行文物保護、環境治理,搶救了大量的世界文化遺產。2017年杭州西湖的申遺成功,印證了梁思成先生的主張“一座歷史性城市要保護老城、建設新城,兩者才能交相輝映”。
接著,單霽翔先生談到北京市政府希望在“十四五”期間將北京城市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產。故宮博物院作為中軸線上最大的建筑群,如何保護好故宮以及其中所蘊藏的文物,直接關系到北京中軸線的保護工作。單霽翔先生以翔實的案例、數據、圖片,從環境整治、古建筑修繕、日常保養維護、古建筑修繕、“平安故宮”工程、“數字故宮”建設、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等方面,闡述了故宮博物院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驗做法,全方位展現了故宮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文化魅力。
為加強文化建設和傳播,在2013年10月成立了故宮研究院,以創建“學術故宮”為宗旨,在故宮博物院已有學術人才的基礎上,匯集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共同搭建開放式的學術平臺。近年來,故宮博物院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中小學學生教育上,深入到中小學的課堂,同時也把更多的孩子們請到故宮博物院來,舉辦大量的青少年宣教活動,讓孩子們在故宮博物院學到更多傳統文化知識。故宮文化的傳播,還不斷把世界各國博物館的優秀展覽引入故宮博物院,亦將自己豐富多彩的展覽推向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與國內外知名博物館、相關機構簽署合作協議,合作內容涉及文物陳列展覽、藏品科技保護、文化產品研發、文博人才培養、傳統文化教育和數字技術應用等多個層面。
故宮人踐行“把工作當學問做,把問題當課題解”。單霽翔先生表示,故宮博物院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偉大號召,真正做到讓文物活起來。單霽翔先生真情講述了故宮人守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懷與堅守、理論與踐行、傳承與創新、奉獻與擔當。在紫禁城 600 歲生日之時,故宮古建筑整體保護修繕工程和“平安故宮”工程雙雙竣工,實現了“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 年”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