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8日下午,在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迎來了故宮研究院學術講壇第八十一講,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研究館員李國榮先生應邀做了題為“清宮檔案與清史研究”的學術講座。此次講座由故宮研究院主辦、研究室承辦,研究室主任王子林主持。
李國榮,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研究館員,全國核心期刊《歷史檔案》雜志社社長,中國檔案學會檔案文獻編纂學術委員會主任,清宮史研究會秘書長。全國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專家,國家出版基金會評審專家,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全國檔案專家領軍人才。中國歷史研究院、故宮博物院兼職研究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客座教授。撰著《實說雍正》等15部學術著述;主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等40余部宮藏檔案編纂出版項目;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明清絲路檔案整理研究》等5項國家課題;主創《清宮秘檔》等多部影視紀錄片,北京電視臺《檔案》欄目歷史顧問。
講座開始前,李老師首先簡單介紹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情況,然后提出了一個問題,古代歷史研究,清史為何更為凸顯?他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清代離現今中國更近些,一是有清宮檔案這座文獻金礦的留存與支撐,清史研究具有得天獨厚的第一手原始檔案資源優勢。接下來,李老師主要從四個方面開展本次講座的內容:
一、 清宮檔案與國運滄桑
李老師首先談到清宮檔案經歷的兩次戰爭劫難:(一)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損毀“滿漢兩屋所存檔案不下千余冊”。(二)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各部院200余年檔案被毀損,皇史宬《實錄》《圣訓》遭搶劫。除了外國人之外,國人自己也有大量毀損檔案的行為。光緒末年,內閣大庫檔案遭雨浸蟲蛀,朝廷一次燒掉內閣紅本以及檔簿約30萬件。1921年,北洋政府因財政緊張,將存放端門的15萬斤大內檔案,裝8000麻袋,當作廢紙賣給一家紙店。羅振玉聞訊,個人買回,才使得這批檔案沒有化為紙漿,但是后來這批檔案輾轉流離,期間又損毀不少。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下設文獻部,后稱文獻館,是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前身,也是明清檔案事業的開端。因此,李老師說一史館與故宮博物院是“同根同源同宗同院”。抗戰爆發后,清宮檔案又隨故宮文物進行了三次大遷移,最終國民黨將部分故宮文物檔案由南京運至臺灣,造成了分存兩岸的現狀。其中一史館現有檔案1067萬件,臺北總計70萬件。
李老師動情地總結道:“回望歷史,清宮檔案的滄桑舛厄,是與國家民族命運息息相關的!守護國寶,清宮檔案歷經劫難得以存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幸事!”
二、 清宮檔案與名家大師
接下來李老師分三部分講述清宮檔案與名家大師:
(一)清宮檔案與國學大師
魯迅談“大內檔案”。魯迅先生曾在教育部任職,先后任主管社會文化事業的社會教育司的科長。此間魯迅多次接觸“大內檔案”。魯迅揭露官僚政客對歷史檔案的極端不負責任的態度和公開盜竊,指出“中國公共的東西,實在不容易保存。如果當局者是外行,他便將東西糟完。倘是內行,他便將東西偷完。”可謂一語中的。
王國維曾在溥儀小朝廷的南書房供職,有幸得皇宮所藏,曾連續撰寫了三篇文章推介明清檔案。王國維說:“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上之最大發現有三”,“內閣大庫之元明以來書籍檔冊”乃為其一。他給予明清檔案極高的評價。
蔡元培先生曾致函教育部,推動將歷史博物館原存的清內閣檔案撥歸北大國學門,召集胡適、李大釗等15位學者組成檔案整理委員會,對檔案整理刊布。蔡元培創立中央研究院任院長及擔任故宮文獻館理事長期間,曾極力籌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購入“八千麻袋”檔案,使這部分內閣大庫檔案最終得以保存。
傅斯年先生在得知“八千麻袋”事件后,多方走呼號,為搶救這批歷史檔案盡了最大的努力。在傅斯年主持下,中研院史語所成立明清史料編刊會,由傅斯年、陳寅格、朱希祖、陳垣、徐中舒5人擔任編刊委員,編選出版了《明清史料》10編,100冊。
郭沫若于1960年特意寫了《題增檔案館》一詩,并在1964年題寫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館名。
李老師總結說:“國學大師對清宮檔案的關注,充分反映了國人對民族文化珍存的敬重!清宮檔案的艱辛面世,也成就和增添了國學大師的輝煌!”
(二)清宮檔案與史學大家
李老師重點講述了戴逸、鄭天挺、王鐘翰、馮爾康、朱誠如、神田信夫等知名教授利用檔案治史研究的實例,可以說清宮檔案成就了一批又一批清史專家,有關清宮檔案整理項目甚至直接產生了大量的史學專著。
(三)清宮檔案與清史工程
李老師指出,為何啟動清史工程?因為《清史稿》的先天不足!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報告:“《清史稿》雖然使用了清國史館歷年所搜集的各種史料,但基本上沒有使用清宮秘藏的大內檔案,結果出現了許多史實上的錯訛而遭人詬病。”清宮檔案服務清史工程,清史工程要進行“檔案先行”的學術部署。通過專項檔案整理、專題檔案出版,讓清宮檔案對國家清史工程發揮重要的基石作用,這在學術建設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李老師總結道:如果說,民國時期的國學大師們對“發現”清宮檔案,是充滿驚奇的珍視與敬重;那么,當代清史專家以檔治史的群體感悟和清史工程則揭示:清史研究離不開清宮檔案!
三、 清宮檔案的百年刊布
李老師將清宮檔案事業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1925-1949),拓荒摸索。搜集、歸攏、守護清宮檔案,嘗試刊布明清檔案史料。第二時期(1949-1980),奠定基礎。陸續形成1000余萬件館藏規模,建立起74個全宗檔案管理利用體系。第三時期(1980-2020),全面服務。清宮檔案文化開發全面展開,明清檔案事業迅猛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檔案文種的系列出版
李老師分別介紹了明朝檔案系列、清帝上諭檔系列、清帝起居注系列、朱批奏折系列、清朝官員履歷系列、軍機處隨手登記檔系列、軍機處電報系列、外務部檔案系列、皇家陳設檔系列、滿文檔案系列、蒙文檔案系列等十一種系列的檔案出版情況。
(二)
檔案專題的系列公布
專題類檔案主題鮮明,針對性強,但是也有不少難點,比如選材要完整,編纂要考究。李老師分別詳細介紹了臺灣專題檔案、西藏專題檔案、新疆專題檔案、東北專題檔案、西南專題檔案、粵港澳專題檔案、反清活動專題檔案之農民運動、反清活動專題檔案之辛亥革命、近代列強侵華專題檔案、社會經濟專題檔案、社會文化生活專題檔案、地方行業專題檔案、清代歷史人物專題檔案、清宮史專題檔案、中外關系專題檔案等十四種專題,內容非常豐富,讓人嘆為觀止。
(三)檔案叢刊的系列刊布
李老師先介紹了歷史上的刊布情況,1927-1946年,主要是《掌故叢編》《史料旬刊》《文獻叢編》《文獻論叢》《文獻專刊》,以叢書形式,按專題進行編纂刊印。1978-1990,主要是《清代檔案史料叢編》,按專題整理公布,點校排印,內容涉及清代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文化等60多個專題。然后,重點介紹了核心期刊《歷史檔案》的特色:公布明清檔案文獻、刊發明清史學論文、探討明清檔案業務。
四、 清宮檔案的研究開發
最后一部分,李老師主要講的是打造檔案文化精品,讓明清檔案走進學術殿堂。
(一)國家課題方面:李老師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聯合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明清宮藏絲路檔案整理與研究”為例,重點介紹了在檔案整理、編纂出版、學術交流、成果推介、學術著述、展覽宣傳等各個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清史工程主體項目:依托館藏優勢,承擔清史工程編審項目。
(三)檔案資政方面:通過出版《明清南海主權問題檔案》《清代中印錫金段邊務檔案》《清代歷世達賴喇嘛奏書選編》等檔案,有力配合了我國維護領土主權的重大斗爭。
(四)研究著述方面:李老師簡要介紹了1980-2020年,幾代明清檔案人推出的學術著述120余部。
(五)研究文集:簡要介紹了《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中國琉球歷史關系》《清宮史研究》《檔案編研》等各種系列文集。
(六)文獻紀錄片:將檔案搬上熒屏,合作拍攝了《清宮秘檔》《帝國商行》等文獻紀錄片50余部,讓清宮檔案研究成果走向大眾。
李老師最后總結了清宮檔案整理開發的主要特征:圍繞中心的政治性、以檔治史的學術性、全面合作的社會性、走向世界的國際性、數字理念的時代性。特別是面對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突飛猛進的時代需求,明清檔案事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據李老師介紹,截至2020年,明清檔案館藏1067萬件,實現數字化檔案840萬件,實現數字圖像查閱利用470萬件,實現網上遠程檢索檔案目錄407萬件,實現全文數據檢7大專項檔案,實現滿文軟件開發,圖像識別系統自動轉換等,讓研究人員查檔更加方便、快捷。
最后,李老師引用了用館藏乾隆帝首次新年開筆的檔案作為講座的結束語:“元年元旦海宇同禧,和氣致祥,豐年為瑞”“愿共天下臣民永享升平”“所愿必遂,所求必成,吉祥如意!”大家對李老師的精彩講座致以最熱烈的掌聲。
本次講座,李老師以豐富詳實的圖文資料詳細介紹了清宮檔案與國運滄桑、清宮檔案與名家大師、清宮檔案的百年刊布、清宮檔案的研究開發等學者關注的問題,整場講座內容豐富、邏輯嚴密、充滿思辨,展現了清宮檔案的鮮活歷史,讓聽眾大開眼界,也為我們帶來了一場學術盛宴。講座結束后,聽眾們圍繞清宮檔案出版、查詢以及運用等相關方面積極提問,李老師一一細致耐心地解答,現場氛圍極其熱烈。大家深感這次講座收益良多,不僅拓展了研究視野,還提升了研究方法,今后要加強對明清宮廷檔案的利用,更好地推進“學術故宮”的建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