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第十屆、第十一屆發現中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以及十周年特別獎頒獎儀式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發現中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創設于2011年,是首個面向海內外各大高校學子的考古學專業獎學金,旨在紀念李濟先生對于中國考古學的開創之功,鼓勵更多的考古專業學生不斷進取。以往九屆以來已有來自國內外各大高校的百余位學子獲得這一榮譽。如今,95%的學子依舊奮斗在中國考古的第一線,已經成長為中國考古事業的中堅力量。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副院長任萬平,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故宮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李季,資深考古專家楊晶研究館員、王光堯研究館員,出版部副主任、故宮出版社總編輯宋小軍編審、考古部副主任王睿研究館員、項坤鵬研究館員出席本次活動。故宮考古研究所所長、考古部主任徐海峰研究館員主持頒獎儀式。
來自獎學金評委會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益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雷興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院長戴向明,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數字人文研究院研究員張明東,人民日報文藝部高級記者楊雪梅女士等參加了會議。
頒獎儀式上,任萬平副院長代表故宮博物院致歡迎辭,并對廣大青年學子寄予厚望。行知探索集團創始人、發現中國文化基金創始人、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會創始理事曲向東先生述說了“李濟考古學獎學金”的緣起以及行知探索集團在發現中國領域的民間努力。獎學金召集人之一、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許宏研究員代表評委會發言,回顧了李濟獎學金十年來的發展歷程,并以李濟先生的精神和抱負與大家共勉。首都師范大學博士生楊文昊作為獲獎代表發言,表達了自己對于田野考古的熱愛與追求。
在頒獎環節,獲獎學子們除了證書外,還獲得了象征榮譽的“金手鏟”獎杯。在發現中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十周年之際,還頒發了十周年特別獎。該獎項面向第一屆至第五屆李濟獎學金的獲獎及入圍者,分為薪火相傳獎和綜合成果獎,共有來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大學、故宮博物院、中山大學、廈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的六位青年考古學者、教師獲獎。李濟先生的孫女李寧女士及家人全程見證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兩天的日程為學子們充分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臺,第十屆和第十一屆李濟獎學金獲獎者進行了成果匯報,來自獎學金評委會和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們進行了點評。17日下午還特別安排了青年考古沙龍,以“考古的行與知”為話題,各屆考古學獎學金的獲得者和專家評委深度交流。獎學金評審辦公室也邀請與會專家、青年學者和學生們對獎學金評審工作的不斷優化提出建議。
會議還特別安排了學術講座和考古現場觀摩環節。獎學金召集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先生為學子們帶來了特別準備的《彩陶傳播與信仰認同——從李濟先生在殷墟發現第一片彩陶說起》講座。通過觀看故宮VR視頻短片《角樓》《地下尋珍》以及參觀正在開展發掘的明清造辦處遺址考古工地,與會師生進一步了解了故宮博物院近年來的考古成果。故宮考古人一直致力于挖掘和闡釋紫禁城地下遺存的歷史內涵與價值,努力構建紫禁城古建筑保護的史料體系、研究體系與價值體系,促進博物館學與考古學的同步健康發展。近年來在紫禁城考古、國內重大合作考古項目,“一帶一路”人文交流之中外合作考古等領域均取得重大成果,初步形成具有故宮博物院特色的考古發掘、保護、研究與傳播體系,成為新時代中國考古事業發展的一支新生力量。
李濟考古學獎學金十周年之際選擇在故宮博物院進行頒獎,總結過往十年經驗,探討未來發展方向,將促使更多青年人熱愛和投身考古文博事業,使新時代的考古文博事業青藍相繼,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