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與道場——乾隆時代的中正殿一區——“故宮學人講故宮”系列講座第五期第二講
        佛堂與道場——乾隆時代的中正殿一區——“故宮學人講故宮”系列講座第五期第二講
        佛堂與道場——乾隆時代的中正殿一區
        ——“故宮學人講故宮”系列講座第五期第二講
        時間:2023-11-24

        講座海報


        2023年10月27日上午,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研究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長羅文華老師作題為“佛堂與道場——乾隆時代的中正殿一區”的專題講座。羅文華,江西人,198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系,現任職故宮博物院宮廷歷史部。主要致力于藏傳佛教文物的鑒定與研究、藏傳佛教藝術史、清代宮廷的藏傳佛教信仰文化與漢藏文化交流,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著作14部。自2005年起,長期在藏傳佛教文化區進行廣泛且深入的田野調查,足跡遍及西藏、青海、甘肅、云南、四川甘孜與阿壩、內蒙古等廣大地區,研究范圍涉及藏傳佛教寺廟建筑、壁畫、寺藏文物等。作為獨立策展人先后舉辦了《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梵天東土 并蒂蓮花:公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佛教雕塑藝術展》《須彌福壽:當扎什倫布寺遇上紫禁城》《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等大型展覽。


        主講人羅文華老師


        該講座為“故宮學人講故宮”系列講座第五期第二講。此次講座由故宮博物院宮廷歷史部副主任、研究館員文明老師主持,故宮博物院故宮研究院和一汽集團紅旗品牌主辦,故宮博物院研究室、數字與信息部承辦。講座在故宮文化資產數字化應用研究所(數字所演播廳)舉行,來自院內外50余名聽眾現場聽取了講座。


        主持人文明老師


        羅老師首先從中正殿的重要性切入主題,來展開對乾隆時代的中正殿與藏傳佛教淵源的探索。中正殿是距離皇帝寢宮最近的一個佛堂區,也是我們今天能夠接觸到的最為完善記載的皇家佛堂、佛事區域。中正殿基本可以確定為明代建筑,在《明宮史》中有相關記載。從史料的記載可知,中正殿在崇禎六年以前都有道教活動舉行,這里作為道教道場可能與明世宗以來宮廷道教信仰盛行有關。從明崇禎五年以后到清代初期,中正殿一區的面貌一直很不清楚。從其使用“中正”“春仁”“秋義”“有容”“無逸”等名號來看,這里帶有明顯的儒家特色,不再有任何玄教的色彩。


        康熙三十六年(1697)清內務府下設中正殿念經處,專門管理宮中藏傳佛教事務,辦造佛像和唐卡。乾隆十四年十月初一日寶華殿、雨華閣、昭福門、凝華門(即今天的春華門)上同時掛匾。至此,中正殿一區的規模基本形成。中正殿保留殿名,也成為這一區各佛堂的總稱。中正殿由南向北分為兩進院,以昭福門為界。昭福門以南有雨華閣及東西配殿(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二十四年(1759)改為東西配樓】、梵宗樓(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昭福門以內有中正殿及東西配殿、香云亭、前殿寶華殿、后殿淡遠樓[乾隆二十七年(1762)改為單層十一間。1923年,淡遠樓、中正殿及其配殿、香云亭均毀于一場意外失火,內部陳設完全燒毀,直到2010年這一地區得到香港中華文物保護基金的資助才得以修復。本研究基于故宮保存的這一區陳設檔、火場殘檔、《活計檔》、《奏銷檔》等內務府檔案。


        中正殿布局圖


        緊接著,羅老師結合歷史檔案和影像材料,詳細介紹了中正殿北區各殿的陳設與功能。中正殿是北院北部的主殿,面闊三間;前有大抱廈;有左右配殿及耳房;后有上下兩層十一間淡遠樓。前有月臺連接香云亭與寶華殿,均為佛堂。清代的中正殿,應即明代舊殿并未經過改建。乾隆八年之前,中正殿內部陳設由明間一座五彩堆金大龕,兩邊次間各設東西龕一座,龕內和龕兩側的踏跺上雜陳各種法物、東西山墻各掛釋迦牟尼佛源流唐卡四軸而已。三座龕內所供有銅、琥珀、珊瑚、檀香木等質地的造像百余尊。除了極個別者,絕大部分都是康熙時期三十年至六十一年間外來的貢品。主要貢獻者有:喀爾喀蒙古、青海厄魯特蒙古以及西藏等地貴族,駐京喇嘛,各地高僧等。乾隆八年以前中正殿的布局和內部陳設基本上維持了康熙時期的原狀。此前中正殿陳設沒有特別設計,屬于長期零星收供形成。此處很有可能是清世祖的紀念堂。在中正殿宮區,供奉白救度母是其一個重要特色。康熙朝多倫會盟以來,哲布尊丹巴成為喀爾喀蒙古第一大活佛。后隨康熙進京,居北京19年,出入宮廷,與宮廷內外關系密切,宮廷白救度佛母的供奉傳統與祈壽有關,且可能與喀爾喀蒙西哲布尊丹巴的影響有關系。


        中正殿東西配殿幾經改陳,最終成為供奉《龍藏經》的佛堂。《龍藏經》只是一個籠統的稱呼,并不確指某部藏經。從其各108函來看,顯然指的是藏文的《甘珠爾》而非《丹珠爾》。清宮供奉的《甘珠爾》均以西藏蔡巴氏抄本為底本,明永樂時期傳入宮廷,在明清宮廷衍生出兩個系統:一個是宮廷刻本系統:一個是宮廷抄本系統(均屬于泥金抄本)。


        中正殿后照殿經歷了兩次改建,乾隆二十七年(1762)改為單層十一間。三十四年(1769)改為上下兩層十一間,至此始有淡遠樓之名。檔案中記載,淡遠樓長期以來都是作為宮中藏傳佛教集散地。清宮歷年所收到的蒙藏貴族、高僧大德所貢法物和宮內成造法物的儲存室和臨時供奉所。淡遠樓其中存放的大量法物是如何的頻繁地由貯進中正殿,又不斷地從這里奉旨請去,供奉在宮內宮外各個大小佛堂內,或遠賜蒙藏地區的。我們甚至懷疑淡遠樓的改造就是為了解決越來越多的法物無法存放和分類保存以及越來越頻繁的法器成造活動需要更多空間的問題而為之的。


        中正殿佛堂每日有人專門負責焚香敬佛。乾隆十五年(1750),奉旨改為只有皇帝親自到中正殿拜佛時才點香,平時只是供香。終高宗一生,只要他在紫禁城內,幾乎每日到此上香;如果他沒有空,或者無法前來上香時,他往往會委托親王或皇子代他上香。這種情況在高宗晚年,行動不便的時候,非常頻繁。


        香云亭是中正殿重要的禮佛場所,每年的八月初九日至十一日按照年例在香云亭金塔前唪經三日,慶贊金塔。直到此亭被火之后,才改在雨花閣進行。另一個最為重要的活動就是請宗喀巴像。乾隆二十三年(1738)之前,請宗喀巴像的時間沒有規律。如乾隆十七年為十一月初十日,十九年為閏四月二十五日。大約在二十三年之后,開始固定每年十月二十五日、一月初的某一天(如初三日、初四日、初六日或初十日)和十二月的二十五日,共三次。直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不再見到請宗喀巴像的記載,不知是否意味著此項活動停止?一般請出去后,兩至三個時辰(相當于4-6個小時)后送回。一月初和十二月二十五日都是宮廷年節法事活動最為活躍的時段。香云亭的宗喀巴像可能就是專門為此活動而請。


        威勝天王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根據清代官方記錄統計,清帝每年真正住在紫禁城中的時間很少,只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約110天。高宗在宮中的時間主要集中在歲末年初,以乾隆二十年(1755)的《穿戴檔》為例,全年在紫禁城中停留的時間是115天,正月、十月至十二月就占了62天,其中十一月初十日至十二月二十九日有40天之多。這一段時間宮廷中禮儀活動很多,他必須住在紫禁城里。中正殿佛堂每日有人專門負責焚香敬佛。乾隆十五年(1750),奉旨改為只有皇帝親自到中正殿拜佛時才點香,平時只是供香。終高宗一生,只要他在紫禁城內,幾乎每日到此上香;如果他沒有空,或者無法前來上香時,他往往會委托親王或皇子代他上香。


        清宮較大的法事活動集中在歲末,主要有送歲道場和迎新年吉祥道場兩種,活動在寶華殿前。送歲道場從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見于記載,時間為十二月初七日至初九日,道場開始時間的變化主要是根據大小月而來,小月即早一日,大月則晚一日。一份宣統元年報告中附有參加送歲道場人員的名單,從中可知,送歲道場期間到宮中唪經的喇嘛絕非普通的寺廟喇嘛,多數都有一定的級別。迎新年吉祥道場在十二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或二十六至二十八日舉行,唪威勝天王經,至二十七或二十八日跳步扎結束。迎新年吉祥道場在乾隆時期頻繁舉行。乾隆帝多數在午初一刻(11點15分)步行到寶華殿前,坐在黃氈圓帳房(即所謂“擦擦里”)中,入座看跳步扎,至午正一刻(12點15分)離開,共一個小時左右。但這個時間段也不是非常嚴格。唪迎新年吉祥經(即唪威勝天王經)每日36名喇嘛,三日共108名,跳步扎喇嘛184名,并在院內祭祀威勝天王。


        隨后,羅文華老師還對法事供物、儀軌等進行了解讀。供巴苓:所謂巴苓,即蒙文Baling的音譯,相當于藏文gtor,漢譯“朵馬”“食子”。按照《藏漢大辭典》的解釋,朵馬是由糌粑捏成用以供神施鬼的食品丸子。圖齊先生從供養的角度清楚地描述道:朵馬是一堆用酥油和起來的青稞面。這種供器有時可以染色,其次是可以根據它所用于的儀軌而被制成不同的形狀。巴苓供用于法事的供奉之中,必須在法事開始前準備好。每次法事開始之前,總是由專門負責雕刻或捏做巴苓的做巴苓喇嘛最早開始忙碌。巴苓供往往與其它各種供物一起供奉,而法事規模的大小又決定了供物的多少。其中以唪救度佛母經的供物最為繁復,也最為奇特。“查克素穆”應即藏文Chagsum的音譯。該詞的意思是“三分食子”,即“施食”,也是屬于朵馬(巴苓)供奉的一種,指藏傳佛教法事活動中對三方的食子(朵馬,巴苓)供奉:一份上供諸佛菩薩;一份中獻十方護法;一份下施六道眾生和邪魔厲鬼。“烏卜藏”一詞的準確來源還不是很清楚,應該與藏文bsang(或bsangs,“香”“神香”“祭祀火煙”等義)有關,放烏卜藏即指藏傳佛教中最著名的祭祀活動煙祭,傳統譯為“煨桑”(bsang gtong ba)。烏卜藏還有另外一個名詞叫“拉桑”(lha bsang),專指供奉給眾神的“天香”或“神香”,放烏卜藏就是焚燒出香煙以祭諸神的儀式。此儀式是整個藏區最為古老,也是最為廣泛流行的一種儀式。步扎,當時俗稱打鬼,明代譯為“步叱”,清代的官方文獻中或譯為“布扎克”(光緒朝《大清會典事例》)、“布扎”(嘉慶朝《大清會典事例》、《清德宗皇帝實錄》)或譯作“步扎”(《清高宗實錄》),都是來自蒙文Büjig,與藏文'cham(羌姆,跳神,宗教舞蹈)詞義接近。


        最后,羅老師對今天的講座進行了總結:1.中正殿一區是清宮最重要的佛堂區,離養心殿最近的清帝私人禮佛區,地位相當于圓明園的清凈地,但比清凈地更重要的是,這里是重要的宮廷宗教管理中心,法物收藏與生產基地,法事活動中心,角色頗為復雜。2.中正殿的建筑沿革、內部陳設變化、宗教功用的記錄,多見于1923年中正殿火場殘檔的資料,為外人所不知,而其中的陳設檔、香檔總計90余種。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時代連續,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3.中正殿一區的宗教法事活動,基本上屬于宮廷藏傳佛教法事活動的縮影,與京城最核心的官(皇家寺)廟、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圓明園九洲清晏等處的活動規模不同,內容基本一致;4.檔案資料顯示,藏傳佛教佛堂主要分布在清帝臥榻或居室之側,或者不遠的區域內,作為日常起居禮佛之用,每日堅持參與藏傳佛教法事活動,充分說明清帝(清宮)信仰的主流是藏傳佛教。其宗教法事活動與清帝個人的精神訴求有關,如祈福/祈壽/消災祛邪等,也與藏傳佛教的傳統相關。


        主講人與現場觀眾互動


        講座結束,故宮博物院宮廷歷史部副主任、研究館員文明老師對講座進行了總結和點評:中正殿佛堂區體現了滿、藏、漢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特點。一百年前,從建福宮延燒至中正殿的大火,燒毀了很多宮殿和陳設其中的藝術珍品,中正殿一區只有寶華殿有幸未被焚毀。當年和羅老師一起整理中正殿焚后遺跡時,發現了一批重要的檔案。有賴于這批檔案,我們能夠復原清代中正殿一區的建筑布局、殿內陳設,并據此推測在此舉辦的佛事活動。羅文華老師對中正殿一區的深入研究,對我們了解清代宮廷與藏傳佛教的相關歷史具有重要意義。隨后,主講人和現場觀眾就藏傳佛教的儀軌和清代宮廷與藏傳佛教的有關歷史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交流。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性色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 亚洲日本一线产区和二线产区对比| 亚洲AV无码久久久久网站蜜桃 |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亚洲高清观看|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艺术|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综合网| 亚洲综合激情九月婷婷| 亚洲性无码av在线| 亚洲一级大黄大色毛片| 亚洲宅男天堂a在线| 亚洲自国产拍揄拍|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AV香蕉一区区二区三区|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不卡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视频国产| 亚洲人成网77777色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亚洲av福利无码无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 亚洲性无码AV中文字幕| 苍井空亚洲精品AA片在线播放 | 亚洲美女免费视频| 精品丝袜国产自在线拍亚洲|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自拍一区|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亚洲最大免费视频网|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 亚洲精品和日本精品|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 日木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AV日韩AV无码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