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2至23日,“小南山玉文化論壇”在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舉行。論壇由中國文物學會主辦,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饒河縣人民政府和故宮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共同承辦。此次論壇是近年來玉器研究領域規模較大的一次學術活動,來自故宮博物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復旦大學、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40余家文博單位和科研機構的百余位代表出席論壇。
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陸瓊,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張云鵬處長,雙鴨山市委常委、饒河縣委書記姜宇峰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故宮博物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長徐琳主持開幕式。
論壇期間,與會代表實地參觀饒河縣博物館與小南山遺址,并觀摩了小南山遺址出土玉器。小南山遺址位于饒河縣烏蘇里江岸邊,入選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我國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小南山第二期遺存以成規模墓地和大量玉器為代表,年代集中在距今9100-8600年,出土玉器揭示了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玉器組合面貌。近年來,在小南山遺址已累計發掘出土玉器140余件。加上之前的發現,小南山遺址出土玉器總數已超200件,器型涵蓋玉玦、環、管、珠、斧等。
論壇包括主題報告與自由討論兩個主要環節。主題報告分為上下兩場,第一場主題報告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朝洪主持,五位學者圍繞小南山遺址出土玉器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館員李有騫介紹了小南山遺址的發掘背景、歷次發掘主要發現及重大意義。他介紹小南山遺址第一期年代距今約13000-17000年,玉器集中出土的第二期遺存距今8600-9100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郭大順在視頻發言中論述了玉器起源與漁獵經濟之間的關系,指出以小南山為代表、以漁獵為主要經濟活動的東北文化區是“中華玉文化的搖籃”。山東大學教授鄧聰指出,距今9000多年前在黑龍江中下游一帶發現的玉玦、管及匕形器代表東亞真玉文化產生,可視為玉文化的一次重大發展,而玉文化的源頭應當更久遠。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鄧淑蘋在報告中強調,小南山遺址出土玉斧將玉質帶刃器的歷史提早了約2000年;然而隨著玉器文化逐漸衰落,東北地區沒有發展出“命圭”或“圭璋”禮制。南華大學副教授江美英在主講“小南山玉環璧在中國玉文化啟后的關鍵性影響”時提出,小南山遺址出土的玉環璧對中華玉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場主題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主持,五位主講人從多學科視角分享了小南山出土玉器及其他中國古代玉器研究領域的新發現。復旦大學教授王榮對小南山地區出土的73件/組玉器進行了科技檢測與分析,發現其中透閃石玉占比達到一半以上,且加工技術已非常成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楊明星認為,饒河周邊地區存在玉石成礦條件,傾向于認為小南山遺址的玉料為就近取材。西北師范大學教授陳克恭運用數學思維,引入幾何理論分析了玉琮“內圓外方”包含的哲學邏輯。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張潤平匯報了對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新石器時代玉器梳理與研究的成果。徐州博物館研究館員李銀德圍繞簡牘中關于“敦煌玉”的記載,論述了“敦煌玉”的概念并考證敦煌周邊含“玉”地名的來源。
自由討論階段由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故宮博物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長徐琳及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張尉主持。結合小南山遺址實地考察及主題報告中的關鍵問題,數十位學者先后發表看法,各抒己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王明達強調,小南山遺址出土的玉玦數量龐大,不僅對研究中華玉文化具有特殊意義,同時也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階段性特征提供了材料支撐。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朝洪指出,小南山考古發現對于研究新舊石器過渡階段劃分標準、玉文化起源、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進程等問題提供了新視角。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表示,小南山出土玉器刷新了學界已有的傳統認知,9000年前小南山已經出現技術非常成熟的玉器,中華玉文化起源還可向前追溯。他還強調,小南山遺址玉器器型齊全,其中匕的出現尤其值得關注,結合新開流文化出土骨匕及魚鱗窖藏發現,匕的出現與漁獵經濟存在密切聯系。
論壇閉幕式由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館員李有騫主持。山東大學教授欒豐實作大會總結發言,他對此次論壇的成功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在地處東北邊境的饒河縣舉辦與會人數超百人的學術論壇,足見小南山玉文化論壇的重要意義與價值。他總結,論壇期間與會學者重點圍繞小南山玉器的文化內涵與特征、小南山玉器研究的國際性、小南山玉文化的來源、小南山玉文化對后世玉文化的影響、新舊石器時代過渡特征及其他相關問題展開討論,成果頗豐。期待在此次論壇的成果基礎上,玉器研究加強多學科、多領域合作,小南山遺址及出土玉器研究可以繼續實現突破。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館員趙永軍作閉幕致辭。他認為,會議代表們交流的多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展現了玉文化發展史、古代玉器加工技術以及科技檢測等領域研究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誠邀全國各地、各領域學者加入小南山遺址研究隊伍,加強跨地域、跨學科合作,共同推動黑龍江考古事業發展。
此次小南山玉文化論壇不僅系統梳理了小南山遺址的考古發現、整合了最新研究成果,而且對推進中華玉文化研究、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及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小南山遺址出土玉器有力實證九千年中華玉文化,為研究中國玉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傳播以及史前人類社會發展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進一步探尋中華玉文化源頭、揭示和闡釋中華文明發展脈絡與內在特點提供了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