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暨中國明清史學術研討會” 在北京隆重舉行。此次會議由故宮博物院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六家在京頂級明清史學術機構,由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贊助。會議收到會議論文近200篇,內容涵蓋了明清史、明清宮廷典藏文物與建筑等多個論題。會議共邀請了約200位學者參會,這些學者分屬于海內外63所高等院校、21家科研院所、11家博物館、檔案館等文博單位,還有7家出版、傳媒等機構,涵蓋了臺灣在內的3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的學者,海外學者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是近年明清史學界規模最大,涵蓋研究領域最廣的一次學術盛會。

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及其收藏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不僅擁有20余萬平方米的古建筑,還收藏有190余萬件珍貴文物,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筑群。建院百年以來,故宮博物院始終以守護與闡釋中華文明為己任,從文物典藏到學術研究,從展覽教育到國際交流,不斷拓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闡釋傳播的新路徑。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以“學術故宮”建設為引領,系統構建了以平臺、項目、人才三位一體的學術發展體系,推動學術研究成為文化遺產保護與文明傳承的核心動力。今天的故宮博物院,既是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文明互鑒與文化創新的重要平臺,承載著連接古今、溝通中外的時代使命。
21日上午,在故宮博物院報告廳舉辦大會開幕式。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婁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歷史研究院黨委常委、副院長李國強,中國人民大學副書記、副校長王易,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馬大正,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王金龍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李小城,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本次會議的組委會副主任朱誠如教授等專家學者也共同與會,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主持開幕式。
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婁瑋在致歡迎辭中,指出在故宮博物院百年華誕與開啟新百年征程的重要歷史時刻,本次研討會承載著交流學術、共謀發展的時代使命。他強調,百年來故宮從皇家禁苑轉變為人民的博物館,不僅是空間的開放,更是文明傳承的深刻變革。期待與會學者通過思想碰撞與學術交流,共同推動明清史研究與故宮學建設,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并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歷史研究院黨委常委、副院長李國強在致辭中表示,推動明清史研究行穩致遠,是時代賦予明清史研究者的崇高使命,需要海內外史學界同仁同向發力,同舟共濟。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王易在致辭中表示期望進一步深入推進與故宮博物院的全面合作。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馬大正強調歷史是一座永不關閉的寶庫,我們都是寶庫的守護者。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王金龍表示,作為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守護者、保管者、傳承者,要攜手同心,將文物保管好、研究好、利用好,更好擔負起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大會開、閉幕式上,共有12位學者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其中朱誠如教授《康雍乾三朝國家治理歷史的評價》的主題報告,以對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鼎盛時期的深刻分析和客觀評價,為本次會議的學術研討拉開序幕。臺灣寶吉祥文史教育研究院院長馮明珠評價了故宮博物院以校注《清史稿》完成國民政府易代修史的文化承續與政治意涵。第十四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以物質、制度、精神三重維度為切入點,揭示了澳門作為中西文化“雙向橋梁”的獨特價值。法國法蘭西科學院人文與政治科學學院院士巴斯蒂(BASTID-BRUGUIERE Marianne)報告了她對李石曾關于1925年創立故宮博物院的構想及其思想淵源的分析。
21日下午、22日上午,與會學者在6個分會場進行了分組討論,內容涉及明清兩代的政治、經濟、民族、思想、文教、社會、人物、地理、古籍、檔案,以及宮廷器物、書法、碑帖、繪畫、建筑的歷史與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學者們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維度認真分析闡述,交流熱烈、新見迭出,展現了明清史研究的廣度與深度。22日下午的閉幕式上,六個分會場專家代表對分會場研討情況作了總結分享。
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任萬平在閉幕式致辭中總結道,本次會議議題兼具宏觀與微觀研究,部分研究涉及到對歷史中國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發展歷程、文化內涵、歷史意義與社會影響的關注和探討,同時突破了明史、清史學術會議的時間斷線,突出體現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任萬平表示,新時代的明清史研究,需要持續構建明清史學科的自主知識體系,做出扎實的歷史研究,進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紫禁城的紅墻黃瓦見證著歷史的變遷,而以故宮博物院為代表開展的明清史學術研究則讓這段歷史更加鮮活而深刻。隨著“學術故宮”理念的深入實踐,這座百年博物院將繼續以更為開放、多元的姿態,搭建起國內外明清史研究的學術橋梁。共同守護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