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日,在院第二會議室,美國康奈爾大學亞洲研究系中國文學副教授丁香女士作了題為“當代美國漢學界的文本研究一窺──《中說》千年之謎的突破”的學術報告。來自研究室、故宮學研究所、器物部、宮廷部及其他北京市文博單位20余人旁聽了講座。
丁香教授首先簡單介紹了當代美國漢學界文本和書籍史研究的動向與進展。目錄研究、版本校對及流傳史研究、古籍辨偽研究是當代美國文本研究的三大主要類別。按文本的時代劃分,美國文本研究學者的研究內容可分為三類:一是漢代以前文本,除古籍外,以竹簡為主,這類研究的成果頗多,且多較為精深,這部分學者是美國漢學界中十分活躍的群體;二是東漢到唐末宋初時期文本,關注文本流傳史和接受史,丁香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這一范圍;第三是明清時期文本,研究這部分文獻資料的學者主要偏重于印刷史。
隨后,丁香教授以王通《中說》文本的研究為例展示了她近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從十一世紀以來,隋朝大儒王通(約584年—617年)及其《中說》一直是文人、學者們爭論不休的對象。引起爭執的根本原因是流傳在世的《中說》文本不僅錯誤百出,而且露骨的夸張、離譜的虛構比比皆是,致使很多學者對《中說》,甚至王通本人的真偽提出強烈質疑。雖然當代學者大多對王通本人的真實性不再持懷疑態度,但《中說》文本的來源及流傳依然是一個千年未解之謎。丁香教授從《中說》文本的特征入手,以“文式類型”和詞匯兩個層面進行考察,試圖勾勒出《中說》文本內部的動態修改痕跡,如文本的重新修訂、后期添加多種材料以及各種編輯手段的綜合運用等等,以此判斷區分《中說》文本中的早期材料、后增內容,甚至謬誤的文獻。最后,站在文本研究方法論的高度上做出結論:《中說》文本在流傳過程中,經過了不同時代的各個編輯者出于各自目的和意愿的不斷修改,其文本的編輯整理并非限定于某個特定的編輯者和特定的時代。因此,現代學者研究古籍,特別是古代流傳的文本,應該避免用當代的版權意識來闡釋過去文本的形成和流傳。
在學術報告結束后,現場聽眾踴躍發言和提問。其中,任昉研究館員受王素先生之托,簡要介紹了王素研究館員在1983年與王冀民先生共同撰寫的《文中子辨》一文,與丁香教授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還有聽眾提出問題:在進行試圖重構當時歷史的相關研究時,是否有什么陷阱要注意?丁香教授回答說,歷史學家的神圣職責是為歷史做出解釋,歷史研究最重要的是尊重我們的研究對象。因此,切忌以先入為主的態度進行研究,而要讓文本自己說話(Let the text speak),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落入研究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