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4日,應陶瓷研究所邀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陶瓷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林業強教授在器物部會議室作了題為“康熙萬壽大尊新考”的學術講座。講座由陶瓷研究所所長呂成龍研究館員主持,耿寶昌先生以及來自器物部、文保科技部、展覽部、圖書館等部門的30多位員工出席了本次講座。
林業強教授在演講
林業強教授畢業于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是資深文博工作者、中國藝術史學者。研究范圍包括陶瓷器、碑刻法帖、明清工藝品以及古文物鑒定、科技分析等。他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任職40年,曾任館長、教授、博導,榮休后被聘為該校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現任中國古陶瓷學會理事、故宮博物院陶瓷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南京博物院和遼寧省博物館學術顧問、香港敏求精舍及東方陶瓷學會名譽會員、前香港古物咨詢委員會委員兼考古組主席等。
清康熙青花萬壽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萬壽尊因外壁以青料書寫變化不同的1萬個篆體“壽”字而得名。在已發表的公立博物館藏品中,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各收藏1件,3件傳世品造型、尺寸、裝飾大體一致。林先生首先介紹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這件藏品的來歷,并具體分析其外壁文字的數量、分布、字體變化等特征。萬壽尊外壁文字的分布自上而下分別是:口沿面2周,每周77個字,計154字;口沿外1周48字;器身75行,每行130個字,計9750字;足外墻1周48個字。以上共計1萬個字。過去通常認為這1萬個字皆為“壽”字,且字體各個不同。但林先生仔細觀察后發現,足外墻1周48個字中有1個“萬”字,其余47個為“壽”字,所以全器實際上是9999個“壽”字加1個“萬”字。另外,器身口、足之間的9750個壽字是以每975個為1組,重復書寫10組,也就是說該尊上的“壽”字共有975種字體變化。
清康熙萬壽尊賦筆筒及展開圖(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由于萬壽尊本身未署年款,海內外學者對其燒造年代和是否為官窯產品等問題曾存在爭議,后來逐漸達成一致看法,即此種大尊應是江西官吏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以前督燒進呈為恭賀康熙五十二年農歷三月十八日
康熙皇帝六十大壽的貢品。林業強教授則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11年入藏的1件萬壽尊賦筆筒為依據,推測萬壽尊的燒造時間或可提前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即為慶祝康熙皇帝三十歲生日所特制。該筆筒外壁以青料書寫歌詠萬壽尊的楷體賦文一篇,文中提到“歲差之數。七十五橫列其字以如之積。其余以象潤國風之名。一十三直垂墨以均也”,與傳世萬壽尊的文字排列方式完全吻合,可稱得上是萬壽尊的“出生證明書”。林先生將該筆筒的賦文內容、書法風格、款識特征等,與傳世康熙青
花瓷器作對比,認為此筆筒書法的作者可能是攻玉子(生平不詳),燒造年代應該不晚于18世紀,很可能是康熙官窯第二階段(即臧應選督窯時期,1678~1688年)的產品。既然筆筒是為歌頌萬壽尊而制,那么其燒造時間一定是晚于萬壽尊,再結合官方史書、地方志、皇家
實錄、起居注等歷史文獻記載,林先生推測萬壽尊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畫家
劉源設計、督陶官臧應選督燒、兩江
總督于成龍用來進貢給康熙皇帝的
萬壽節貢品。
近年來,林業強教授還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和私人收藏中探尋是否還有更多的萬壽尊。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還是有所收獲。除熟知的3件外,2013年11月27日香港佳士得拍賣了1件原美國私人收藏的萬壽尊,被上海龍美術館購藏。美國紐約私人手中還有1件藏品。另外,還有北京藏家在西城區平安大街西地鐵工地、盧溝橋土廠、
圓明園等地采集到的萬壽尊殘片標本。據林先生統計,從目前已掌握的實物資料推測當時至少燒造了8件萬壽尊,但若考慮到清代萬壽節進貢“以九為度”,那當年很可能一共燒造了9件萬壽尊進貢。
講座最后,耿寶昌先生介紹了我院收藏的康熙萬壽尊和萬壽尊賦筆筒,還特別回顧了萬壽尊賦筆筒入藏我院的經過。主持人呂成龍所長代表陶瓷研究所對林業強教授精彩的演講表示感謝,并指出林先生的講座結合十余年來對康熙萬壽尊的一系列研究成果,通過跨學科研究的方法,綜合運用博物館藏品、商業拍賣品、出土瓷片、官方史書、地方志、皇家實錄、起居注等資料,為中國陶瓷藝術史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范例。并真誠希望香港中文大學同仁與我院研究人員加強交流,共同促進學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