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0日上午在兆祥所,明清史研究所副所長于慶祥為我們做了題為“圖片語境下的清代皇權”的專題講座。此次講座為故宮研究院學術講壇第五十八講,明清史研究所系列講座“圖片語境下的清宮生態”講座第二講,由故宮研究院主辦,研究室和明清史研究所共同承辦,研究室副主任王子林主持。
皇權是古代封建社會的最高權威。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皇權經歷了繼承、維系、分割、倒塌等重要環節,最終在與民權的對壘中土崩瓦解。主講人首先為我們解釋了皇權的定義及皇權與霸權、王權的關系。皇是中國古代政治倫理中最高權威的代表者。《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三皇。《尚書》中的皇為燧人使氏、伏羲氏和神農氏。從字面上看,王字上面戴皇冠,即為皇。皇帝一詞始稱于秦始皇,此前在周朝建立以后,周公制定爵位制度,貫穿整個2000年最基本的等級制度就是“公侯伯子男”,爵位之上就是王。王是天下共主,也就是皇,有整套適應國家體制的政治機構。相權與霸權相對于皇權,是制約其權力的方式,共同分割一片土地。另外,古代社會還存在士權,士大夫晉升到卿,可以參與討論表達個人觀點,也對皇權的高度集中造成威脅。在封建社會,三種權力相互紛爭、維持。清代中央集權達到高峰,軍機處成為權力的集中地,實際上是皇權的延伸。清末戊戌變法之后,社會層面要求實行憲政,中央和地方成立資議局,代表民權。皇權在與民權的對壘中失敗,導致了清朝的滅亡。
接下來,主講人結合圖像從皇統本緒、皇權聚散、皇位傳承三方面介紹了清代皇權的維系與蠶食。皇權受命于天,在《滿洲實錄》中講滿族起源于三仙女生始祖布庫里雍順的神話,仙女吞食神鵲銜來的朱果有孕,愛新覺羅·布庫里雍順誕生。我們熟悉的“奉天承運”不僅是一種文書規范,也表達了順應上天的旨意。嘉慶皇帝的“神動天隨”章看似隨性而刻,實際上標明皇權承受于天,又不拘束于天。皇權承接法統,法統是對憲法和法律傳統的繼承。清朝為表明自己的華夏統緒,皇帝到歷代帝王廟祭祀,這是王朝承接法統的一種體現。繼承文化傳統也是清帝合法性的方式。儒家文化自漢武帝以來已經成為統治國家的根本思想,治者認同、百姓接受,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自宋仁宗朝開始,孔子后世世襲“衍圣公”爵位,清代接續這一傳統。康熙皇帝首次南巡到曲阜孔廟圣跡殿御筆書寫的“萬世師表”匾額既是垂示世人,也是歸認文化宗源。皇權與地域遷轉有關,建都、遷都都是政權統轄與擴張的重要標志。明代萬歷三十一年,努爾哈齊在赫圖阿拉建立都城,初露獨立統御一方的表象。天命六年,又遷都遼陽,宮城的殿與宮分開,脫離滿族辦事與寢宮混為一體的習俗。天命十年,遷都沈陽,統轄了東北大部分地區。天聰八年,皇太極改都城名為盛京,取“天眷盛京”意。順治元年,遷都北京,進入紫禁城。區域的擴張帶來皇權統御范圍的擴大,最終清朝成為全國政權,皇權由此統轄整個中華版圖。皇帝的璽印和鑄幣都是權力的體現。“奉天三寶”和“天子三寶”為皇帝璽印,是皇帝代表上天治理天下,接通上天,冊定域外。在新王朝開始或新皇登基后,都會鑄造新幣以控制經濟命脈,被認為是建朝立制、宣示皇命的特征。錢幣按照新皇規定的標準、尺寸、金屬含量制作。因此錢幣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皇權的表現。清入關后成為全國政權仿歷代制度鑄造制錢。順治元年鑄造順治通寶,并逐漸形成固定的模式:正面為名稱,背面為滿文或滿漢文局名。
皇帝權力的集中是在多方共同幫助、維護下維持,宗室是其最基本的力量。宗室一直位居權力中樞,在強化或者削弱皇權中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清帝為加強中央集權,對宗室及其后代封賞爵位。比如,乾隆朝時期為完善軍功封爵制度,對開國之初立有大功勛的宗室及后來予以尊崇。以允祥公忠體國、懋著勛勞,賜怡親王爵位世襲罔替。姻親的幫襯也是帝王成就偉業、加強政權的重要支撐。清代歷史上平定戰亂、維護統一的戰爭多為內親的協助。眾所周知的福康安、明亮等,多次參加平定邊疆戰亂。福康安為乾隆帝皇后富察氏的弟弟,參與平定金川、平親廓爾喀之戰;額駙明亮曾參與出征緬甸、平定金川及西北戰亂。重臣支撐也是強化皇權的主要分支。阿桂、岳鐘琪、兆惠等受皇帝倚重,在用兵打仗、政治策略上展現才能,在平定回部等少數民族戰亂中立下功勞。在維護皇權的政治大背景下,自然有一部分勢力在削弱權力。清代,攝政、輔政、太上皇訓政、太后垂簾聽政、顧命大臣這幾種方式皆是分割皇權的象征。
誰能繼承皇位,成為集所有權力于一身的掌舵者,清史上出現了三種形式。旗主推舉。清初,汗位繼承不實行大宗嫡長子繼承制,而是由八旗旗主推舉。崇德八年,兩白旗的多爾袞等與兩黃旗的豪格勢力激烈奪位,八旗諸王公大臣在崇政殿議立福臨即位。第二種是皇帝詔定。宣詔:康熙十四年,康熙帝依前代公開冊立嫡長子為皇儲的制度,冊立皇二子為皇太子。太子被冊立后,可以開府理事,隨同皇帝或者代表皇帝參與例行類的政事。遺詔:經過廢立太子后,康熙帝不再議立儲君。在暢春園去世后,遺詔皇四子胤禛即位。后雍正宣讀遺詔,頒行天下。禪位:乾隆帝在位滿60年,主動禪位與嘉慶帝,但仍然以太上皇身份訓政3年,留下清史上太上皇訓政的孤例。秘密立儲:雍正帝吸取前車之鑒,建立秘密立儲制。由皇帝親筆書寫立儲諭旨一式兩份,分別保存在寢宮和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后,由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共同開啟封匣。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位皇帝使用過此方式。另一種是太后指定。清末皇帝是通過(太)皇太后發布懿旨設立嗣君。光緒帝、宣統弟皆是由皇太后指定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