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1日下午,北京大學中文系張鳴教授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書店作題為“腹有詩書氣自華:宋代詩詞自然書寫的‘書卷氣’”的講座。講座由研究室主任王子林主持。此次講座由故宮博物院故宮研究院、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主辦,研究室承辦。故宮博物院相關部門同仁及院外聽眾聆聽了此次講座。
王子林主任主持
張鳴教授演講
張鳴,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與研究,目前主要關注“思想文化視域中的宋詩發展演變”、“詞曲與音樂歌舞文化的關系”、“古代文人生活方式與文學的關系”等方面。著有《宋詩選》《誠齋體與理學》《宋詩活法論與理學關系初探》《從“白體”到“西昆體”》《人和心盡見,天與意相連》、《即物即理,即境即心》《王安石與釋氏的因緣及有關詩歌臆解》等。
何為“書卷氣”?為什么它會成為宋代詩詞的一種獨特的特質?其時代背景和成因是什么?“書卷”的因素又是如何在宋代詩詞中體現出來的?在為期兩個小時的精彩講座中,張鳴教授帶領大家走進充滿“書卷氣”的宋代詩詞的世界。
在講座伊始,張鳴教授首先對“自然書寫”和“書卷氣”兩個概念作出解釋,指出:“自然書寫”指的是詩人將觀照“自然”所獲得的詩意感受用詩歌的形式加以表現,形成作品的完整過程。宋代詩詞的“自然書寫”中,以山水自然和自然物象為主題的作品,比如山水詩、詠物詩,從道理上講,離“書卷”最遠,但這一類詩歌也有許多“書卷氣”十足的作品,追究原因非常有意思。在這里,張鳴教授列舉了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等作品,認為這些詩歌的比喻來自抽象知識,表達了對于審美問題的哲理認識,這樣的詩,無論寫作還是閱讀理解,都需要相應的書本知識和文化修養。這就是一首富于“書卷氣”的詩歌。
而“書卷氣”的說法出自錢鍾書《宋詩選注》王安石小傳。“濃厚的書卷氣”是錢先生對宋詩的一大評價。錢鐘書先生說的“書卷氣”主要是指的詩中多用書本成語典故,這只是形跡上的表現。詩歌的“書卷氣”主要應該是一種在書本依托下的特殊氣質,是詩人從書本閱讀加生活體驗培養出來的眼光和思維方式;是在書本知識的熏陶下,在詩歌的內容、語言和表現手法等方面所體現出來的特殊審美趣味;是經過長期閱讀修煉的體現生活趣味和人格境界的內在氣質;是一種情感節制的理性態度;是一種在書本文化的熏陶中積淀的雅致。
張鳴教授繼而闡釋了宋代詩詞“書卷氣”形成的時代背景和成因:宋王朝實行崇文國策,重視文治教化。教育事業發展,印刷技術進步,讀書條件的極大改善豐富了詩人和讀者的知識儲備,書本的文化資源更多地融入了文學創作,文學的審美形態也相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宋人文集中不乏關于讀書興趣和追求的表達,如藍奎詩:“懶思身外無窮事,愿讀人間未見書。”黃庭堅評蘇軾詞:“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等等。
宋 黃庭堅《花氣薰人帖》 臺北“故宮博物院”
張鳴教授將“書卷”在宋代詩詞“自然書寫”中扮演的角色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是“書卷”帶來的新視角和新感悟。張鳴教授以王安石《杏花》為例,指出詩用張麗華投井故事形容水中杏花倒影,以詩人的想象對這個歷史故事作了符合審美需要的曲解和改造。不僅跨越了自然和人文的區隔,而且跨越了歷史和現實的界限。正如王安石所言:“詩家病使事太多,蓋取其與題合者類之,如此乃是編事,雖工何益?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發明,情態畢出,則用事雖多,亦何所妨?”該詩正體現了“自出己意,借事以相發明”的特點,而且確實也有“情態畢出”的效果。讀這樣的詩,首先得了解書本典故的原貌,還得根據詩句的描寫體會詩人的聯想,分析詩人曲解改造典故的用意。
二是在思維方式的層面影響詩歌的總體構想。宋代讀書最多的詩人,公認是蘇軾和黃庭堅。蘇軾和黃庭堅的詩歌,不僅會有“書卷”帶來的新視角和新感悟,還有一些描寫自然物的作品,感受來源于自然和生活,但在總體構思上往往要從“書卷”找靈感。在這里,張鳴教授列舉了黃庭堅《觀王主簿家酴醾》《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睡鴨》及蘇軾《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薩泉見餉二首》其一等詩。
三是為自然書寫提供審美參照和表現手段。張鳴教授以辛棄疾《沁園春》(疊嶂西馳)位列,認為這首詞寫山,利用書本歷史故事和人物作為具體形容刻畫的手段,而且還以形容文章審美風格的抽象概念作為形容山峰精神面貌的參照,同時也借以傳達了詞人自己的審美感覺。這樣的寫法,創造性地利用了書本的知識,同樣是集中體現“書卷氣”的典型作品。
最后,張鳴教授指出,中國古代詩歌傳統中,自然書寫從一開始就有人文化的傾向,從早期詩歌中自然物的“比興”意義,到以自然物為表現對象的山水詩、詠物詩,也有言理、寄托或寓意的傳統。而宋代詩詞的自然書寫,“書卷”知識以各種方式大量介入,更為這一傳統增加了新的發展動力。因此,“書卷氣”就可以看作體現宋代詩歌的時代精神的新命題。
王子林主任總結說,宋代詩詞對我們每一個人都產生著影響,并深入到我們的生活和生命里。宋代是一個文化昌明的時代,也是一個讀書的時代。張鳴老師的講座讓我們重新認識了詩詞,給解讀宋代詩詞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使我們感受到了詩的奇妙和詩人的別出心裁。張老師以其深厚的文獻功力給我們解讀了宋代詩詞的“書卷氣”,了解了很多詩詞背后的歷史和典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
講座結束后,聽眾就宋詩中“俗俚入詩”與“書卷氣”的關系及辛棄疾詞中“書卷氣”等問題向張鳴教授請教,張鳴教授解答說,對詩中是否用俗語,不能簡單地進行高下之分,雅和俗之間的關系,宋人有兩個說法,一是以俗為雅,把俗的東西改造為雅的東西。一是對雅和俗的主觀認識,“以法眼觀,則無俗不真;以世眼觀,則無真不俗”,雅和俗是相對的,是出于主觀判斷,并可以互相轉化。辛棄疾詞中很多語句并未直接掉書袋,但他的眼光、境界還是由較高的文化修養產生,他的很多詞作直白的語言與詞這一體裁要求通俗明白的功能有關。
聽眾提問
講座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