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是一座宏偉壯麗的宮城,是先民智慧的結晶,是華夏文明的縮影,是文化昌盛的镃基。建筑1050座,房屋8750間,藏品186萬余件套,每一件藏品,每個建筑構件,甚至一草一木,無不閃爍著熠熠的文明之光,無不承載著深厚而廣博的文化之脈。它又是一座博物館,還是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地,更是一所學術研究重鎮。
故宮研究院學術講壇推出“故宮學人講故宮”系列,故宮學人將多年的研究成果,付諸于傳播,從“物”出發,致廣大而盡精微,講好故宮故事,講好故宮文化。感知精美文物,領略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奧妙。
2022年7月14日下午,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張淑嫻作題為“走進養心殿”專題講座。這是“故宮學人講故宮”系列講座第一期第三講。張淑嫻研究館員現任職于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從事明清皇宮建筑室內裝修與裝飾的研究,出版專著《明清文人園林藝術》、《金窗繡戶:清代皇宮內檐裝修研究》,發表學術論文幾十余篇。講座由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王子林研究館員主持。故宮博物院故宮研究院和紅旗聯合主辦。故宮博物院研究室承辦。院內外聽眾千余人在線上聆聽了本次講座。
講座嘉賓張淑嫻研究館員
本次講座內容由養心殿建筑的歷史、清代養心殿建筑室內空間的歷史變遷、清代養心殿建筑室內裝修及使用功能等三部分構成。在第一部分,張淑嫻研究館員介紹了養心殿的位置、建筑格局以及在明清兩代的歷史。養心殿位于紫禁城內廷部分,乾清宮西、西六宮南,由前殿、后殿、東西配殿、東西耳房以及東西圍房組成。明嘉靖十六年(1537) “新作養心殿成”,為嘉靖皇帝煉丹之所,清順治年間,由于乾清宮經常漏雨、墻壁歪斜、地磚不穩,磚石裂縫,順治皇帝曾移居養心殿,直至去世??滴鯐r期于養心殿設造辦處,時有臨御。雍正登極后,以養心殿為“宵旰寢興之所,凡辦理庶政,召對引見,一如乾清宮?!逼浜髿v代踵行,直至清終。
養心殿
養心殿空間透視圖
在第二部分,張淑嫻研究館員介紹了清代各時期養心殿室內空間的歷史變遷。因資料缺乏,順治時期的室內空間布局已無考??滴鯐r期的法國傳教士張誠在其日記中詳細記載了彼時養心殿的室內空間布局。雍正時期的養心殿明間懸掛“中正仁和”匾。東暖閣搭建仙樓,有樓梯可登臨,樓上橫楣上掛著斑竹簾和掛燈。樓下分隔為若干間,有“一室春和”、“長春方丈”、“羊皮帳”等空間。乾隆時期對養心殿進行了多次改造與裝修,更換屏風、寶座、劍架、香幾、鸞翎、掌扇等陳設,仙樓格局定型,鋪設墁金磚地面,溫室改為三希堂,多次裝修三希堂等處,鋪設瓷磚地面,繪制通景畫,更換裝修裝飾,現存三希堂基本保存了乾隆二十九年(1764)至三十年(1765)的裝修原貌。仙樓上改作佛堂,長春書屋移到樓下,重新裝修。西邊添建梅塢耳殿,院內疊太湖石山,殿內堆砌宣石山,添地炕、改安門口,制作匾額。西暖閣后部外接一座小型建筑,打破了東西對稱格局,現在的西暖閣基本保持乾隆時期的格局。道光時期對東暖閣進行了局部改造,咸豐時期恢復了乾隆時期的布局,同治時期又對東暖閣進行裝修等。通過對室內空間這些變遷的研究,得出結論:現存養心殿建筑室內格局,前殿明間,從清初至清末,空間格局一脈相承,裝修保持乾隆時的狀態。西暖閣基本保持乾隆時期的原貌。梅塢應為道光時期的改造的結果。東暖閣保持了同治十三年(1874)修改后的空間格局和裝修,光緒年間局部修改。穿堂及后殿保持同治晚期的狀態。東西耳房的空間布局于咸豐十一年(1861)定型,同治十一年(1872)修改裝修。
在第三部分,張淑嫻研究館員介紹了養心殿建筑的內檐裝修及使用。作為清代皇帝“宵旰寢興之所”,養心殿前殿是皇帝理政、議事、鑒賞、讀書、禮佛、齋戒之處。后殿:皇帝的寢宮。明間主要用于召見大臣等活動,建筑空間有藻井、天花,紅墻、毗盧帽,地平、寶座、屏風、香爐、甪端等。
養心殿明間
在此部分,張淑嫻研究館員重點講了西暖閣三希堂的涵義和布局。三希不僅指的是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更有“士希賢”、“賢希圣”、“圣希天”之意,三希為內圣外王之依仁,正符養心。三希堂面寬2100mm,進深6000mm,高2100mm,分為前后兩間,中間用檻窗相隔,南部高地炕,臨窗設寶座床。引用了造辦處活計檔中關于三希堂陳設和活動的記載,比如紫檀飛罩方窗支條、半圓瓷瓶、雙螭虎楠木床掛面板、通景畫,以及乾隆組織的三希堂鑒賞活動。
三希堂南間
三希堂北間
繼三希堂之后,張淑嫻研究館員講了西暖閣后部布局,西暖閣后部凹型仙樓,樓下安佛塔,樓上佛堂。東邊夾道內為無倦齋,西圓光門外為長春書屋,西暖閣夾道門額曰自強不息。西接梅塢。
西暖閣后部空間布局
關于佛堂,乾隆十二年(1747),西暖閣功能改變,后部仙樓下供奉“紫檀木塔”,樓上改成佛堂。原位于樓上的長春書屋移至樓下原西間寢宮內,重新裝修。揭示了古玩墻與拉鐘繩的奧秘。
紫檀木佛塔
長春書屋古玩墻
關于梅塢,嘉慶六年(1801)拆除宣石山,室內安放寶座,西墻安大玻璃方窗。道光年間改造裝修。
在東暖閣部分,依次介紹了垂簾聽政處、明間、西次間、西寢宮、東次間、東寢宮等空間布局,養心殿后殿東西耳房的命名與布局的變遷,東西圍房用途的變遷。
東暖閣垂簾聽政處
養心殿后殿東西耳房,清代雍正初年修繕使用,作為后、妃、嬪們侍值的處所,沒有命名。東耳房是皇后寢宮,西耳房則是嬪妃寢宮。咸豐二年(1852),東耳房命名為“綏履殿”,西耳房命名為“平安室”。同治初年(1862),慈安、慈禧分別居住在“綏履殿”、“平安室”。同治九年(1870),綏履殿改名為“同和殿”、平安室易名為“燕喜堂”。光緒十四年(1888),同和殿改名為“體順堂”,沿用至今。
體順堂
燕喜堂
東西圍房應是嬪妃們侍值得地方。西圍房,同治年間曾作御座房,光緒年間為總管屋,光緒十三年(1887)以后,有兩間曾作為翁同龢等人直廬。
最后,張淑嫻研究館員總結了養心殿的建筑意義。養心殿,雍正朝開始作為勤政燕寢之所,直至清代結束,因此被稱為“八代帝居”,它見證了清代的歷史。養心殿前殿是處理國家事務的勤政之處,后殿是皇帝的寢宮。體現了清代帝王家國一體的建筑制度。養心殿前殿分為明間、東暖閣、西暖閣三間,東西暖閣又隔成若干小間,是皇帝理政、議事、鑒賞、讀書、賞景、禮佛、齋戒之處。后殿是居室空間。建筑功能齊全,表現出不同建筑功能的室內裝修和陳設特點。養心殿是清代紫禁城內使用最頻繁的建筑,為滿足清代皇帝使用的需要和審美品位,每位皇帝都對它修繕和改造,養心殿室內格局和裝修的變化,貫穿了整個清代,它反映出清代建筑空間結構和裝修工藝的變化,也折射出帝王的情趣與喜好。
張淑嫻研究館員報告完成后,主持人王子林研究館員對講座進行了總結和點評。主持人首先肯定了此次講座的學術意義,張老師以檔案和圖像對養心殿空間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還原了養心殿空間結構,信息量大,受益良多。其次,分別對養心殿建筑的歷史、清代養心殿建筑室內空間的歷史變遷、清代養心殿建筑室內裝修及使用功能這三部分內容逐一進行了歸納與梳理,認為經過明清兩朝的多次改造,養心殿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裝修特色,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養心殿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改造過程而形成的一種疊加式的原狀。在清代的歷次改造中,最大的改造發生在乾隆時期。張老師結合樣式圖,對照空間比較說明,發現了空間變化及其所在原因,并結合太上皇宮,與養心殿的變化進行比對,指出了變化之處體現在哪里方面。張老師對養心殿空間的裝修、陳設、使用功能做了詳細講解,并結合起居注,重點講解了乾隆三十年正月初八日乾隆皇帝在養心殿的活動軌跡,使我們不僅了解了建筑空間,也了解了皇帝的活動軌跡。養心殿是皇帝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建筑空間與功能具有家國同構的特點。養心殿的通景畫是學術研究的熱點,張老師考證了通景畫,梳理了通景畫的前后改動與最后成型,并為我們揭示了在維修養心殿時發現了長春書屋隱藏的奧秘——古玩墻和拉鐘線,接下來張老師對養心殿各宮殿的裝修做了詳細的講解,使我們仿佛身臨其境,領略了宮廷里面最核心的宮殿——養心殿的神奇。最后,主持人評價張老師檔案文獻功底深厚,結合圖檔和實物,梳理了養心殿空間變化的脈絡,把不同時代的空間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八代帝居,不同時代,不同風格,不同追求,不同內心反映,張老師娓娓道來,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總體來說,養心殿明間開敞,其他空間比較擁擠,隔間多,但是裝飾華麗,陳設精致,功能齊全,是紫禁城的濃縮。
在與觀眾的互動環節,有聽眾提問建梅塢和建養性殿香雪的原因,張淑嫻研究館員認為建梅塢、香雪與乾隆皇帝喜歡梅花有關;有聽眾詢問西暖閣里的紫檀木佛塔是不是洛陽博物館展出的那個?主持人與張淑嫻研究館員均認為不是;有聽眾提問養心殿與養性殿的關系,張淑嫻研究館員認為它們是一對孿生姐妹,養性殿是完全按照養心殿建造的,是為了退位以后辦公使用。除此之外,還有觀眾就嘉慶六年改造梅塢的具體情況、三希堂上層仙樓空間的功能、養心殿調查中發現佛堂二層地毯下的藍色紙等問題與張淑嫻研究館員進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