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學術研討會代表合影
會議代表在延禧宮參觀展覽
14日上午9:00至10:00,全體與會代表首先參觀了為配合此次研討會在故宮博物院延禧宮西配殿舉辦的“金絲鐵線——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展”,10:50出席了在北京紅墻酒店會議廳舉行的學術研討會開幕式。開幕式由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陶瓷研究所所長呂成龍主持。故宮博物院婁瑋副院長在開幕式上做了熱情洋溢的致辭。婁院長在致辭中對我院陶瓷研究所的成立和“五大名窯”系列展覽、研討會以及本次哥窯展覽、研討會的籌備工作做了介紹,并對此次慷慨借與展品的兄弟單位表示衷心感謝。婁院長談到,此次故宮博物院舉辦哥窯瓷器展并結合展覽召開哥窯學術研討會,堪稱古陶瓷研究領域的一項盛事,旨在利用故宮博物院的影響力為大家搭建深入研究哥窯的學術平臺,期望各位與會的專家學者借助這個平臺把哥窯研究推上新的高度。最后,他預祝本次會議獲得圓滿成功并取得豐碩成果。隨后,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耿寶昌、龍泉青瓷博物館副館長俞錦輝分別代表主辦單位和協辦單位在開幕式上發了言。
婁瑋副院長在研討會開幕式上致辭
耿寶昌研究館員在研討會開幕式上發言
14日的下午和15日全天,在北京紅墻酒店一層多功能廳進行了6個場次的大會學術研討,與會專家、學者共同分享了各自在哥窯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研討中,代表們回顧了古代典籍文獻中對哥窯相關概念的記載,介紹了各地博物館館藏傳世哥窯瓷器精品,并從造型、胎釉、裂紋裝飾等方面對傳世哥窯瓷器做了介紹。還對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部分墓葬和古代遺存考古發掘出土的類哥(官)窯產品的性質做了探討。代表們還重點關注了傳世哥窯的產地問題,并就龍泉黑胎青瓷的考古發掘情況進行了介紹和討論。除此之外,還就傳世哥窯瓷器的流傳和影響、哥窯瓷器的燒造技藝、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哥窯和明、清仿哥釉瓷器的科技檢測等問題,做了介紹并展開熱烈討論。
在討論中,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耿寶昌首先從自己從事古陶瓷研究80余年的親身經歷出發,介紹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傳世哥窯的收藏和流傳情況,詳細分析了傳世哥窯瓷器的造型、胎釉、裝燒工藝等特征。并對今天利用先進科技手段和考古發掘新成果,研究包括哥窯、柴窯在內的一些古陶瓷研究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抱以極高的期許。
長期以來,學術界在對歷代文獻有關哥窯記載的理解,何謂哥窯,典型傳世哥窯瓷器產于何處、燒造于何時,哥窯是宮廷所設官窯還是民窯,哥窯與官窯有何關系,以及對各地出土類似哥窯器物的看法等,均有不同觀點。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呂成龍和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陳克倫的發言,為大家厘清了歷代文獻對哥窯概念的記載。呂成龍研究館員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傳世哥窯瓷器與龍泉哥窯瓷器、哥(官)窯型瓷器的區別,并介紹了此次故宮博物院陶瓷研究所為籌辦“金絲鐵線——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展”和籌備“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學術研討會”所做的準備工作。陳克倫研究館員在發言中特別關注了與哥窯相關的文獻記載、考古資料、傳世實物、窯址標本,并著重向大家介紹了近年上海博物館通過科技手段對館藏傳世哥窯、杭州老虎洞窯址出土瓷片標本和龍泉瓦窯垟窯址出土瓷片標本的科技檢測情況,為傳世哥窯產地問題的研究又增添了新的材料和數據。
哥窯和官窯之間的相互關系一直是學術界所關心的問題。在此問題上,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葉佩蘭和李輝柄均認為傳世哥窯即文獻記載的南宋修內司官窯。在發言中,李輝柄研究館員著重分析和區別了文獻中的“哥窯”、傳世哥窯和龍泉哥窯,認為元至清代各文獻中所提及“哥窯”均指“龍泉哥窯”。而針對傳世哥窯的窯址,李輝柄研究館員認為修內司官窯的窯址將來很有可能在今天的杭州市或其附近被發現。
哥窯瓷器的釉面均因胎、釉膨脹系數不同而產生細密的裂紋。裂紋大小不同、顏色深淺亦不一,小紋路呈淺黃色,大紋路呈灰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釉面發生龜裂,這在高溫燒成的施釉陶瓷器上本是常見的自然現象。但哥窯瓷器的這種開片卻如同紋飾一般,逐漸變成歷代文人,特別是明代以后文人賞鑒的重點。杭州博物館研究館員沈芯嶼對哥窯瓷器的開片特征從不同角度做了闡釋和解讀。沈芯嶼研究館員在發言中,主要從審美和“有意味的形式”的角度討論了宋、元哥窯瓷器冰裂紋的特征。
由于傳世哥窯遺址至今尚未被發現,致使自明代以來人們對哥窯產地的認識一直未統一。認為哥窯瓷器是浙江龍泉章生一所燒造的觀點自明代嘉靖年間開始出現。哥窯瓷器究竟是否是浙江龍泉地區所燒造,與會專家普遍非常關注。浙江龍泉及杭州地區新的考古發掘成果和資料,也是此次會議與會專家們重點關注的方面。20世紀60年代的考古調查,在龍泉大窯的山頭埕、楓樹連山等遺址均發現黑胎青瓷。2010年以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對溪口、小梅等地窯址的考古發掘中,又集中出土了幾批黑胎青瓷。這些黑胎青瓷以陳設器為主,基本特點是薄胎厚釉、釉層開片,且具有“紫口鐵足”等特征,其造型、釉色、制作工藝等與南宋官窯青瓷相似。針對近年來對浙江地區相關窯址考古發掘情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沈岳明和鄭建明做了相應的介紹和解讀。其中,沈岳明研究員介紹了龍泉窯黑胎青瓷被發現和考古發掘的歷程。從民國時期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再到21世紀以來,龍泉窯黑胎青瓷逐步由被發現到進行全面科學考古發掘。尤其是2010年以來的考古發掘取得了豐碩成果,為我們全面認識龍泉窯黑胎青瓷提供了豐富材料。通過對豐富考古資料進行分析和排比,沈岳明研究員認為龍泉黑胎青瓷在南宋早期就已開始燒造。沈岳明研究員還對考古發掘的龍泉黑胎青瓷的分布范圍、年代和性質及其與哥窯和傳世哥窯的關系做了討論,認為龍泉黑胎青瓷就是文獻中所記載的哥窯,而杭州老虎洞窯則應是“元末新燒”的仿宋代哥窯產品的燒造地。鄭建明研究員則對整個浙江地區考古發掘的黑胎青瓷做了系統而全面的介紹,其中包括越窯青瓷、南宋官窯青瓷和龍泉黑胎青瓷等,并認為龍泉大窯地區不僅是白胎青瓷的燒造中心也是黑胎青瓷的燒造中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秦大樹教授重點介紹了老虎洞元代層和小梅鎮小梅村瓦窯路窯址的考古發掘資料。認為老虎洞窯元代地層出土瓷片很龐雜,被稱為類哥窯的器物只是其很少一類,說明元代老虎洞窯不具備官作性質;而小梅鎮小梅村瓦窯路窯生產時間較短,產品單一,質量精湛,窯址的位置特殊,具有官作性質,是哥窯最重要的尋找對象。南京博物院研究館員霍華也向大家介紹了江蘇地區的幾件哥窯器物。
“官哥不分”一直是古陶瓷研究領域的難題,針對這個問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任世龍結合自身豐富的考古發掘經驗,認為龍泉的“哥窯”和“弟窯”是仿燒南宋修內司官窯的產物。天津文博院研究員劉渤先生則以各地博物館所藏傳世和出土的官、哥窯瓷器,分析比對了哥窯和官窯瓷器的異同。臺北鴻禧美術館的舒佩琪將杭州老虎洞窯宋、元兩個時期的標本,龍泉溪口黑胎青瓷標本和鴻禧美術館館藏的黑胎青瓷完整器等進行顯微觀察,展示了其斷面結構、釉面氣泡、開片等特征,為進一步認識老虎洞窯與龍泉黑胎青瓷提供了新的佐證。大都會博物館的基辛格專席研究員陸鵬亮則向我們介紹了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所藏的數件官哥窯瓷器和其在歐美藏家之間的遞藏經過,詳細敘述了歐美學者關于官哥窯器物研究的學術背景,這為我們討論“官哥”提供了新的視角。
哥窯瓷器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對后世瓷器燒造曾產生深遠影響。明、清兩代至今,一直被視作名瓷而被仿制。從傳世和考古發掘獲得的實物看,景德鎮御器(窯)廠在明代宣德年間已成功仿燒哥窯瓷器,清代雍正、乾隆時期達到興盛。一些地方窯受哥窯的影響,也曾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燒造出頗具地方特色的仿哥窯開片紋陶瓷,如江蘇省宜興窯、廣東省石灣窯、福建省漳州窯等。與會代表從幾個方面討論了哥窯的流傳及影響。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江建新展示了近年來,江西景德鎮地及其周邊地區,在配合基建和個別重要窯址考古發掘的過程中,出土的一些類似哥窯的產品。如:麗陽窯址出土仿哥釉瓷器和珠山御窯廠出土的宣德、成化仿哥釉瓷器等等。臺北故宮的蔡玫芬從臺北故宮所藏的清宮瓷器圖冊出發,討論了乾隆皇帝所認知的哥窯瓷器。還通過討論分析相關文獻和墓葬出土品,對明代早期文人所認知的哥窯器物進行了探討。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學藝員鄭銀珍則將哥窯或可說是“哥窯形象”置于東亞主要是中韓交流的大背景下,對朝鮮時代也就是公元15世紀左右的朝鮮文獻中關于“哥窯”的記載進行了梳理,并對朝鮮時代的“冊巨里”和“冊架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博古圖”中的哥窯形象器物進行了細致的討論和分析,這為我們研究哥窯或哥窯型器物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角度。
哥窯的燒造工藝也是與會專家們所感興趣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來自龍泉的俞錦輝先生和葉克偉先生做了詳細的介紹。其中龍泉青瓷博物館副館長俞錦輝主要討論了宋代龍泉窯鐵胎青瓷的多層釉工藝,而龍泉云和葉氏哥窯傳承人葉克偉則是結合自己多年仿燒哥窯的實踐,對傳世哥窯燒造工藝的方方面面做了詳細的介紹。
為配合此次哥窯展覽及研討會,故宮博物院陶瓷研究所下設的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對43件本院藏傳世哥窯、官窯及仿哥窯瓷器進行了無損檢測。此次檢測的最新結果也是會議專家們特別關心的。故宮文??萍疾康暮罴砚暫投硒欪L代表此次哥窯無損檢測小組就這次檢測進行了介紹。其中,侯佳鈺對此次故宮院藏的傳世哥窯和明清仿哥釉瓷器釉面的顯微結構觀察做了介紹,總結統計了諸如裂紋、氣泡、釉面質感等特征。段鴻鶯則對故宮院藏傳世哥窯和明清仿哥釉瓷器的無損P-XRF分析進行了介紹,通過采用便攜X射線熒光能譜儀對器物進行了無損原位元素組成測試分析,系統總結故宮院藏傳世哥窯及明清仿哥釉器物瓷釉成分的組成特點及規律。通過與相關窯址進行對比,認為傳世哥窯的窯址可能在杭州鳳凰山附近,其與老虎洞元代地層樣品釉元素組成接近,但其生產年代究竟是南宋或是元目前尚無法定論。
最后,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陶瓷研究所所長呂成龍研究館員為此次研討會進行了學術總結。在總結,他談到關于哥窯的諸多學術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相信隨著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以及多學科綜合研究力量的逐步加強,籠罩在哥窯研究中的一層層神秘面紗必將被逐層揭開。
呂成龍研究館員進行研討會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