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是清王朝入關后建立的第二組皇家陵墓群,位于北京以西140公里的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它與河北省遵化縣的清東陵分列北京左右,按“昭穆制度”安葬帝王。西陵陵圈周長200華里,內有雍正、嘉慶兩朝皇帝、皇后、皇妃,道光皇帝、皇后,光緒皇帝、皇妃10座陵寢以及4座公主墳,共葬有76人。西陵墓群布局嚴謹,規模宏大,反映出清代皇家陵寢的建筑規制。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清西陵是清王朝入關后建立的第二組皇家陵墓群,位于北京以西140公里的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它與河北省遵化縣的清東陵分列北京左右,按“昭穆制度”安葬帝王。西陵陵圈周長200華里,內有雍正、嘉慶兩朝皇帝、皇后、皇妃,道光皇帝、皇后,光緒皇帝、皇妃10座陵寢以及4座公主墳,共葬有76人。西陵墓群布局嚴謹,規模宏大,反映出清代皇家陵寢的建筑規制。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圓明園位于北京市海淀區東部,占地約350萬平方米,由圓明、長春、萬春三園組成。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乾隆年間陸續擴建,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基本建成。嘉慶、道光、咸豐時有所增建,前后歷時150余年,終于建成了一個包括140余所宮殿樓閣、100多處秀麗景致的宏偉的皇家園林。咸豐十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焚毀。
又稱“承德離宮”、“熱河行宮”,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十年正式命名為避暑山莊。乾隆朝曾進行過大規模的擴建,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園林。康熙皇帝玄燁和乾隆皇帝弘歷,每年夏、秋季至此居住,處理政務等,使之成為都城北京以外的又一個政治活動中心。
景山本為位于紫禁城正北的皇家苑囿名稱,在此則為乾隆所設的與南府并行的演戲機構名稱。乾隆南巡時,江南優伶的演技使其耳目一新,故特命地方官員選送名伶入宮。大批蘇、揚名伶入宮后被安排在景山居住和習藝,以別于由太監組成的“內學”。景山設有外頭學、外二學、外三學及其它一些部門,與南府共同承應宮中演戲。
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大型清代皇家園林——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圓明園和暢春園的統稱。
納新(1309—?),一作廼賢,字易之,葛邏祿氏,元代色目人,世居金山之西,后寓居南陽(今河南南陽),又隨其兄定居浙江鄞縣。曾任浙東東胡書院山長,即院長,元代至正年間被舉薦授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著有《金臺集》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