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8日下午,項目組王素先生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邀請,在復旦光華樓2704會議室做了題為“馬衡先生對早期甲骨學的貢獻”的學術講座。此次講座由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劉釗教授主持,中心師生及外單位共計三十余人參加聆聽了講座。
王素先生在講座開始前,首先說明了研究該選題的緣由。他說:現正值紀念甲骨文發現百廿周年,回顧過去與展望未來,應該是最重要的一項內容。《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將《馬衡卷》作為該叢書第一卷整理出版,因而回顧并總結馬衡先生對早期甲骨學的貢獻,自然成為項目組的一項重要工作。
講座正式開始,王素先生從馬衡先生的名、字、別署、室名談起,指出從室名“凡將齋”可知馬衡先生自幼體弱多病,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期間,或跟隨故宮文物顛沛流離,或主持故宮制度草創建設,竭盡全力工作尚且不堪重負,個人研究自然更無從顧及。他的大部分學術研究實際是此前在北京大學任職期間完成的,其中就包括馬衡先生對早期甲骨學的貢獻,而關于這一點,學術界以前是不清楚的。
首先是馬衡先生早年收藏的甲骨,無人能夠說清來歷。王素先生先據2008年中國嘉德拍賣公司在網絡上披露的一件拍品——曾毅公編校《凡將齋甲骨文字摹本》一冊,所附曾毅公手書《〈凡將齋甲骨文字摹本〉記》截圖一幅,中稱:“1948年,晤馬先生于蘊真簃馮氏(名恕字公度),曾以此批甲骨詢之先生,先生云:‘此批甲骨乃民國初年陸續收于滬上市場,確屬鐵云舊藏。’”指出馬衡先生早年收藏的甲骨是在上海收購的劉鶚舊藏。又據劉鶚《抱殘守闕齋日記》記載曾與馬氏兄弟交往,劉鶚《老殘游記外編》手稿曾請馬衡先生的題簽,認為這進一步說明馬衡與劉家私交甚密,馬衡先生私下收購劉鶚舊藏甲骨存在可能性。同時,王素先生考證了馬衡先生輯《甲骨刻辭拓本》的材料來源,指出以往學術界對此拓本來源說法紛亂,事實上該拓本集共五冊,第一冊是馬衡先生凡將齋自藏甲骨刻辭拓本,其余四冊才是北京大學國學門甲骨刻辭拓本。
其次是馬衡先生早年曾在北京大學開設甲骨學課程,很少有人知曉。王素先生介紹了馬衡先生使用過的三種講義:第一種是已出版的《凡將齋金石叢稿》所收1931年修訂本講義;第二種是曾在1924年12月25日《京報副刊》第20號刊出的協和醫院講演本講義;第三種是更早的從未發表過的手稿本講義。此外還有一份寫于線裝冊葉上的甲骨學筆記。這些甲骨學講義和甲骨學筆記的內容均為通論性質,目的一是傳播甲骨學相關知識,二是介紹甲骨文這一重大發現,借以拭除當時社會上一些學者及群眾對甲骨文真假問題的懷疑。
最后是馬衡先生早年曾培養一批甲骨學人才和開創甲骨文篆刻新風,很少有人知曉。王素先生指出:馬衡先生在北京大學國學門時,曾聘請羅振玉、王國維等為通訊導師,自己亦開設甲骨學相關課程,培養了容庚、董作賓、商承祚等甲骨學人才。同時,馬衡先生是最早將甲骨文入印的金石學者之一,他開創的甲骨文篆刻新風,將“篆文”與“筆意”放在第一位,不雜糅其他古文字體。
講座結束后,復旦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師生就馬衡先生甲骨學研究、甲骨文篆刻及故宮藏殷墟甲骨文整理與出版等方面問題,與王素先生進行了交流。此次講座使大家重新認識了馬衡先生對早期甲骨學發展作出的貢獻,為今后補充修正甲骨學學術史提供了寶貴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