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宇嬌的《唐蘭先生與自然分類法》主要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對自然分類法提出的原因及背景進行分析。指出:自然分類法是唐蘭先生在偏旁分析法與其重要的文字學理論“三書說”基礎上提出的。總結唐蘭先生構想的自然分類法的三個特點:(一)自然分類是一種文字分類方法,但不僅限于文字分類排序,在滿足檢索需求的同時,要體現文字的發生孳乳過程。(二)操作過程首先將文字分門別類,按照“三書”分為象形、象意、形聲,再進一步將文字分層展現。(三)部首一定是獨體象形字,是原始初文,部首與部首之間順序按照內容排序。各部首統領的文字按照譜系發展,分為“科”“系”等樹狀排列。
第二部分是以唐蘭先生的代表著作《甲骨文自然分類簡編》不同時期的手稿,具體并深入地論述了體現在其中的唐蘭先生的自然分類思想及工作程序。指出:唐蘭先生希望運用自然分類法,不僅能夠編排古文字字形,還能夠反映漢字譜系發生。唐蘭先生在該理論提出近三十年之后,才付諸實踐,計劃編寫“甲骨文全集自然分類簡編”,雖然由于種種原因未能有完稿問世,但從《唐蘭全集》公布的稿本,仍然可以體察唐蘭先生的自然分類思想及工作程序。
楊楊的《故宮博物院甲骨清理的新收獲——“大隱于朝”展陳龜腹甲再整理》,首先對“大隱于朝——故宮博物院藏品三年清理核對成果展”中展陳的一版龜腹甲(即《合集》13716)進行了文字釋讀,結合院藏甲骨實物及甲骨反面照片,將甲橋釋文由“□甘自□虎。/更作:“乞自……
。/爭?!逼浯危Y合考古材料與傳世文獻,對相關史事進行了考證。從卜辭中婦名“
”字說起,以《英藏》2041、《屯南》588、來毌戈(《集成》10868)、來父己鼎(《集成》1619)、乍冊般甗(《集成》944)、般觥(《集成》9299)等甲骨金文材料為支撐,探討了來國和淶水,認為:“淶水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它與殷墟之畔的洹水一樣,都是見之于甲文,三千年未更名的河流?!讨軙r期見諸于金甲文字的來國族,可能就位于今天河北中部的淶水流域。”
李延彥的《略論殷墟卜甲殘片左右位置的辨識》,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論述如何從拓本入手,辨識殷墟卜甲殘片所屬的左右位置。首先,對完整卜甲和卜甲殘片所屬的左右位置進行界定。其次,論述卜甲殘片左右位置辨識兩個步驟,即:一是觀察著錄情況,確定拓本是否以卜甲形態為準繩進行擺放。二是找依據,定左右,從卜兆、鉆鑿、序數、記兆術語、文例、回紋溝等入手,辨識殘片在整版卜甲上位于左邊還是右邊,以方便研究者使用。
本項目借助《故宮博物院院刊》《故宮學刊》平臺,再次集中推出一批科研成果,相信對于宣傳本項目的學術價值,擴大本項目的學術影響,推動甲骨文研究的深入發展,都會產生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