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明教授,1971年生于臺灣,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甲骨學。2000年1月至2003年6月曾參與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文字組甲骨整理計劃”等項目工作。對甲骨綴合尤其擅長。
任昉研究館員首先代表古文獻研究所對林宏明教授的到訪表示熱烈歡迎。她介紹說:故宮甲骨收藏位居世界第三,但只有少部分被公布。2014年,我們投標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與研究”成功立項,受到了甲骨學界和相關學者的關注。其實立項伊始,我們就秉承“走出去,請進來”的理念。2015年,我們曾邀請臺灣著名甲骨學者許進雄先生來故宮舉辦講座,林宏明教授是第二位來故宮舉辦講座的臺灣甲骨學者。林宏明教授在甲骨文例、甲骨文字考釋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和突出的貢獻,已綴合甲骨超過1000組,是當今完成綴合數量最多的青年甲骨學者。主要著作有《醉古集》《契合集》《小屯南地甲骨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成果非常豐碩。
林宏明教授先對受邀來故宮博物院舉辦講座致以謝意,并表示十分期待故宮收藏的這批重要甲骨材料能夠早日出版。接著開始講座,以他的《醉古集》第207組為例,介紹甲骨綴合的重要性。他說:第207組是由屯南4050與屯南補遺244綴合,通過綴合后對甲骨刻辭行款的判斷,這組綴合可作為“歷組卜辭”早期說的重要證據。接下來,他從三個方面講述甲骨綴合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甲骨綴合需要具備的基礎知識。首先,要能區分龜腹甲、左右龜背甲、左右肩胛骨,并熟悉上面的紋路,進而能從殘片判斷出材料及所在位置。他以“卜兆方向”為例,說明任何有關甲骨載體的知識,都有助于綴合;并以兩版故宮所藏甲骨為例,演示如何從殘片判斷材料及位置。其次,還要對舊著錄書的特點有所認識。舊著錄書往往存在拓影不全,如《前編》《簠室》等往往有的拓影未拓全,或存在一版分拓的情況。有的材料如《東文研》曾被火燒過,甲骨因此變形。還有的早期著錄書,作者用筆描過拓片,文字粗細失真。
第二,甲骨綴合需具備甲骨內容及文例等知識。例如,蔣玉斌先生通過考察經常見到的內容為“二告”的甲骨,發現其中“二”字與“告”字并不總是處于一條直線上,有時在左,有時在右,這些可以判斷甲骨的方向和位置。還有,自己通過考察賓組卜骨骨面起刻位置的卜辭文例,發現通??剔o起始位置高低,與卜辭長短沒有明顯關系。如有明顯高低趨勢,一般高的一邊為臼角的一邊。正反對貞卜辭,則不省略的一辭較接近臼角。這可以幫助判斷臼角位置,進而判斷卜骨的左右。林宏明教授表示,甲骨綴合有助于發現文例,而文例發現有助于綴合,對綴合與文例的深入研究,則有助于更準確地讀懂卜辭。
第三,甲骨綴合的方法與經驗。林宏明教授說:過去認為綴合甲骨,先要熟讀《合集》,具備各種甲骨學的知識,然后才能綴合甲骨。而自己通過多年的經驗,認為:整理甲骨,一定要有綴合甲骨的意識。事前要掌握已有的綴合成果,在綴合甲骨的過程中,可以漸漸熟悉甲骨及相關知識。他還提出了幫助綴合的三個要點:(一)利用摹寫甲骨,熟悉甲骨形態。(二)利用摹寫甲骨,學習甲骨知識,熟悉卜辭內容,積累契刻文例,進而發現新的文例。與其以大型著錄書作為綴合范圍,不如先掌握其中挑剩和遺漏的內容,再將之與著錄書已收的甲骨進行拼對。(三)拓展搜羅的材料,譬如應特別注意拓本、照片、摹本三種著錄形式,不但可以互相綴合,還可以交互綴合。
此外,林宏明教授還對故宮收藏甲骨的綴合工作,提出了積極的建議。他認為可從兩方面著手加以思考:一是出土、收藏、流傳脈絡;二是根據內容或材料的特征。同時,綴合不能只局限于故宮甲骨,也要注意故宮甲骨與其他甲骨著錄的關系,吸收已有文例進一步發現新文例。
此次講座,參加者除本項目組成員外,還有人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的學生。講座完畢,林宏明教授還對大家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交流和討論。
任昉研究館員最后對林宏明教授的講座作了簡要總結。她說:林宏明教授以自己的經驗,強調了整理甲骨必須要有綴合的意識;以自身的研究成果,說明甲骨綴合對卜辭時代的判斷,可以提供有力的證據。通過今天的講座,進一步印證了林宏明教授所做的工作非常出色,講座也非常精彩,相信對故宮甲骨整理工作的提升,會有很大幫助和促進作用。今后,希望這樣的學術交流成為一種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