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地佛教因修行方法不同分成密教與顯教。顯教(也稱顯宗)原本無此稱謂,只是因為與密教區別,后人才以之為名。密教也稱密宗,分雜密與純密兩種。在唐開元三大士即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以前的密教,因其駁雜,沒有嚴格的經典依據,故稱為雜密。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分別譯出《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等經典,創立密宗。密宗有著嚴格的宗教儀軌,故稱純密。密宗認為世界萬物是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組成。前五種為“色法”,表現大日如來的理性方面,稱為“胎藏界”;后一種為“心法”,體現大智如來的智慧方面,稱為“金剛界”。密宗造像是按照密宗經典塑造的,一般不外示于人,這也是稱其為密宗的重要原因之一。雜密與純密不同,它不太重視形象是否外示,出現在石窟寺院中的十一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為雜密常見的表現題材。在密教中,一般將毗盧遮那與大日如來視為一種形象的兩種稱法。毗盧遮那(Vairocana)為梵文的音譯,本意為遍照,故意譯為太陽、大日如來,最初為顯教神祇,見于《華嚴經》,菩提流志所譯《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將其變成密教神祇,但并沒有成為主尊,至開元三大士時毗盧遮那成為至高無上之神。金剛智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稱毗盧遮那而不稱大日如來,善無畏、不空則將大日如來與毗盧遮那并稱,視為一意。密教在盛唐時期開始迅速發展,特別是在安史之亂后,不空在其所住的大興善寺建灌頂道場,為唐肅宗親授轉輪王七寶灌頂,后又在全國挑選49位大德常住是寺,密教遂發揚光大,并影響到遼代、南詔、大理國以及日本、朝鮮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