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與一汽紅旗汽車集團于2020年創立“紅旗故宮聯合創新實驗室”,為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與民族品牌融合,深入領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將文化元素用于品牌設計的深層次轉化,雙方于2021年啟動專題課程,將分別從建筑、園林、陶瓷、書畫、家具、服飾等方面,多領域全方位地開展探討。繼今年九月份舉辦的第一屆專題論壇“故宮宮殿建筑特點探討”之后,又于年底舉辦了第二屆專題論壇“故宮瓷器特點探討”。故宮藏有陶瓷376155件套,收藏有數千件實物資料和自1949年以來故宮博物院研究人員從全國各地150多個重要窯口采集的3萬多片瓷片標本。瓷器不僅是實用器物,也是陳設觀賞收藏的佳品,在瓷器上呈現出來的顏色,將中國傳統色彩發揮到了極致,僅紅色就有祭紅、粉紅、胭脂紅、抹紅、積紅、雞紅,朱紅、寶石紅、豇豆紅等,紋飾更是多種多樣,有一路連科、四海升平、八仙過海、龍鳳呈祥、年年有余、喜上眉梢、麒麟獻瑞、歲寒三友等吉祥喜慶、寓意深刻的圖案,如何將傳統元素運用于汽車設計之中,正是當代汽車工業設計面臨的課題,汽車不僅是一件科技產品,也是一件承載傳統精神的文化產品。
2021年12月20日-12月24日,一汽紅旗造型設計院設計團隊在一汽紅旗研發總院黨委副書記王冬梅和設計院院長張銘帶領下來到紅旗故宮創新實驗室進行了第二次學習探討。此次以陶瓷為專題,邀請器物部副主任韓倩副研究館員、黃衛文研究館員、王光堯研究館員、鄭宏研究館員做了主題講座,由研究室主任王子林主持。
一汽紅旗研發總院黨委副書記王冬梅
一汽紅旗造型設計院院長張銘
器物部副主任韓倩副研究館員講解“平安春信——清代宮廷花器”
器物部副主任韓倩副研究館員以“平安春信——清代宮廷花器”為題,講述了花器的發展歷史。中國插花藝術的歷史源遠流長,從魏晉南北朝到宋、元、明、清,其發展一脈相承,清宮花器的使用方式和基本樣式集古今大成,既保留了插花最初用于供養的傳統,延續了宋、明文人的雅趣,也發展出清代宮廷自身的特色。從不同角度介紹了各式花器的用途,并從中了解如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等皇家的審美品味。通過“香花供養”及“燕閑清賞”,配以相應的繪畫、圖樣,體現御用器物嚴格的生產制度。介紹了禮佛、祭祀等場合使用的供養性質的花器,以及書齋、閨房、廳堂、庭院等場合使用的賞玩性質的花器。花器的樣式主要分“插花盆景”及“慕古求新”,從不同材質的插花器及盆景器,以及清宮使用的前代器物或仿制并改造的前代器物;皇家的品位方面,分“十全乾隆”及“大雅慈禧”,介紹了帶有御筆書畫、御制詠花器詩、題寫御制詩的花器,以及“大雅齋”、“體和殿”的花器及圖樣。
黃衛文研究館員講解“中國古代陶瓷發展歷史”
黃衛文研究館員向大家講授了“中國古代陶瓷發展歷史”,并從胎釉、造型、風格、題材等方面詳細介紹了歷代陶瓷的特征。首先引入了陶瓷的定義,接下來講述了從東漢至明清的古陶瓷發展史。中國古陶瓷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遠在大約二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先民們就已經開始有意識、有目的地制作和使用陶器了。歷經萬余年的漫長發展,到東漢晚期,在浙江地區燒制成功了成熟的青瓷,我國從而成為世界上最先掌握瓷器燒成工藝的國家。中國古代陶瓷發展也步入了陶、瓷并舉,以瓷為主的歷史階段。自東漢晚期成熟青瓷出現后直至清末,中國古代瓷器發展歷經約一千七百余年,其發展脈絡簡而言之:自早期東漢至南北朝時期的以青瓷為主的“一元化”發展。隋唐時期進入“南青北白”的二元化格局。至宋代,制瓷窯場遍地開花,南北方各地不僅民間瓷窯燒造興盛,而且出現了專為宮廷官府燒造瓷器的“官窯”。元代,在南北方各地瓷窯延續燒造的同時,以成熟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瓷的燒成為代表,景德鎮窯制瓷異軍突起。明清時期,景德鎮成為我國的制瓷中心,以明清景德鎮御窯制瓷為代表,中國古代制瓷達到頂峰。
王光堯研究館員講解“故宮藏瓷的特點”
王光堯研究館員以“故宮藏瓷的特點”為題進行講解。首先介紹了故宮博物院的陶瓷收藏概況。緊接著介紹了故宮藏瓷器的來源,主要分為六個類:第一類,以清宮舊藏構成的主體外,元明清三代皇宮傳承下來的舊藏,其中清代御窯瓷器包括當時北京故宮、太廟、頤和園、景山等處,熱河(承德)各宮,盛京(沈陽)皇宮,東、西陵的舊藏或用器。第二類,故宮博物院建院以來在全國各地窯址調查所得標本。第三類,1949年以后中央政府從中央各部、各地博物館、考古單位調撥的文物,以及黨中央、國務院領導接受的禮品。第四類,接受的捐贈品,最著名的例證是孫瀛洲捐贈宋代名窯瓷器和明代御窯瓷器。第五類是收購品,這包括國家文物局、故宮博物院的,也有故宮博物院自己收購的。第六類是作為國家行為的罰沒品,走私、偷盜的涉案文物。隨后又對比了臺北故宮陶瓷收藏的情況。王光堯老師稱:故宮收藏陶瓷器的數量位居世界第一,擁有大量的民窯瓷器。
收藏在各地窯址調查所獲資料和1949年以后部分省市的考古發掘品更是故宮超越臺北故宮的優勢。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大量瓷質禮祭器、供器和宗教造像,還藏有窯廠變遷、改革歷史的圖像學資料等。王老師又以大量的圖像資料介紹了中國陶瓷的發展歷史。并談到建院以來故宮博物院通過各種方式對陶瓷藏品的不斷豐富和保護。
鄭宏研究館員講解“漫談康熙、雍正、乾隆官窯仿古瓷”
鄭宏研究館員通過“漫談康熙、雍正、乾隆官窯仿古瓷”。首先介紹了康熙時期的官窯仿古瓷,分為單色釉、青花、斗彩、五彩瓷和色地彩瓷。特點為仿寫前朝款識,多為“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萬歷年制”等,其中以“大明成化年制”款最多。 分別以圖像對比的形式介紹了各類仿古瓷器的特點。以僧帽壺、黃釉碗、雞缸杯等為例介紹了單色釉、青花、斗彩等的仿古樣式。雍正時期仿古瓷,以仿燒古代五大名窯及明代永樂、宣德、成化時期的青花最富成就。仿古瓷釉色純正、造型精致典雅、品質優良。從造型、青花的發色、底足的處理極力追仿前朝特征,已然達到了可以亂真的藝術境地。仿古瓷器,卻書本朝年款,說明其更多地是仿其古韻,借古創新,既仿古又創新樣。主要有仿古代五大名窯;仿明代青花器,其中以仿永樂、宣德、成化為多;仿成化斗彩器。德鎮的督陶官唐英與窯工們一起進行了仿古瓷的燒制,并在此基礎上創燒瓷器的新品種。爐鈞釉瓷器就是創燒出的仿鈞低溫釉瓷器,為一種新的釉色品種。雍正時期的仿古瓷器品類有仿古代五大名窯、仿汝釉、、仿官釉、仿鐵骨大觀釉、仿哥釉,雍正仿哥釉最為神似,釉面布滿大小紋片,即所謂“金絲鐵線”。乾隆仿古代名窯器釉色品種與雍正時期大體相同,但是器型更加豐富,且大器較多,多仿宣德、成化、嘉靖、萬歷器,品種有青花、五彩、斗彩,并大力摹古創新。制作工藝達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制瓷工藝繁縟,有鬼斧神工之妙,體現出陶瓷工匠們卓越的藝術才能和藝術創造力。最后鄭老師總結:清康熙、雍正、乾隆一百三十余年的時間里,正是通過摩古、追古而不泥古,力主創新求變,推陳出新,同時大膽引進新技術、新設計、新材料,才使這三朝時期官窯仿古瓷達到了我國瓷器制作的頂峰。宮廷仿古瓷器反映出社會精英階層好古風氣在宮廷的延續,同時又體現出清初康、雍、乾三帝個人的喜好和文化修養。清代宮廷仿古瓷器的成就是當時御窯瓷器生產技術進步與不斷創新的體現。
四位老師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地講授了陶瓷的功能、性質、歷史等知識,上課過程中與紅旗設計團隊不斷交流,從設計思路、應用元素等方面提出建議,使大家受益匪淺。紅旗設計師表示,在四次課程結束后,對于陶瓷鑒賞和發展歷史又有了新的領悟,日后將繼續挖掘文物背后的內涵,提取傳統文化元素應用于汽車設計中,讓品牌具有文化魅力。
一汽紅旗造型設計院設計師鄒健宇匯報設計轉化成果
接受課程培訓的同時,一汽紅旗造型設計院設計師鄒健宇分享了建筑、園林兩次專題課程后的設計轉化成果,闡釋了設計和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特別提到了第一屆建筑論壇對設計師的啟發,對宮廷建筑有了全新的理解,并通過實地考察,將建筑的紋樣總結為具象紋樣、抽象紋樣和空間紋樣。紋樣實際上是一種裝飾,可以是單獨的,也可以是重復連續的,都具備文化寓意。園林是隱逸思想的一種表現形式,古代園林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礎上,鋪以人工的宮,廊、樓、閣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視著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思想,特別是詩、詞、繪畫的思想境界。設計師走訪多處皇家園林,從形式上總結出,園林在設計構造中往往使用直曲聚散、橫向縱向的手法堆砌建造。建筑和園林的空間布局手法將被運用于汽車設計之中,使汽車成為一種時尚、精致、高尚且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科技產品。
此次陶瓷專題課程為期一周,故宮專家和一汽紅旗造型設計院設計師不同角度的思維碰撞,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和影響力。“紅旗故宮聯合創新實驗室”通過不斷地交流創新,希望真正實現傳統文化和民族品牌的融合,一方面,在品牌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意涵,使品牌得到質的升華;另一方面,在品牌中體現傳統文化的真諦,使傳統文化在品牌中得以發揚光大、生機勃勃。